孙绍振:高考作文题三十年纵观

上传人:wm****2 文档编号:121585311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绍振:高考作文题三十年纵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孙绍振:高考作文题三十年纵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孙绍振:高考作文题三十年纵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孙绍振:高考作文题三十年纵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孙绍振:高考作文题三十年纵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绍振:高考作文题三十年纵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曲折历程-高考作文题三十年纵观孙绍振 统一的高考作文命题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期,半个多世纪以来命题形势变幻多端,根源在于命题本身内部包含着的限制性和自由度的矛盾,正是二者之间的动态调节,造成了开放性和封闭性的起伏迭荡。 作文之所以要命题,是考试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本来作文是综合素质最为雄辩的表现,不加命题更能充分显示素质。但是,那就可能造成宿构,把现成的作文带到考场,不可能保证作者的真实性。现场考试就是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命题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限制,限制的好处还在于提供现成的可比性,有利于按统一准则评分,体现公平性原则。但是要充分发挥考生的素养,又要求有相当的自由度。因而限制性与

2、自由度成为作文命题的内在矛盾,正是这样的矛盾,而不是什么人的灵机一动,推动着命题在内涵上和形式上的变动和发展。从从历史的趋势来看,上个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限制性呈递增趋势,而从七十年代末期到目前,则呈递减之势,而自由发挥的程度则日益增强。这样的现象是和社会发展的大形势紧密相连的。五六十年代,限定性主要在政治方面,如1956: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1958: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60: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65: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此时的限制性主要是政治性和政策性,而政治性和政策性的立意,有排他性、封闭的特点。这是当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政策和左倾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3、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是改革开放时期,政治上开放了,但是封闭性转向了道德化,然而,八十年代中期以降,间或有思想评析的(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近墨者未必黑)的题型出现,有某种道德导向淡化的苗头,自由发挥的空间渐趋广阔。但是,仍然有强制的限定,主题限定为“毁树易于种树”,“近墨者未必变黑”,本身就是片面的。题目强行规定了矛盾的重点,重点论就成了片面性的合法外衣。慑于“切题”的严格规范,考生不敢越出片面的命题一步,因而其封闭性仍然是一种巨大的威慑力。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某种“中性”的命题,如习惯尝试等等,但是由于本身内涵比较泛化,完全脱离了必要的限制,故未成潮流。强制性的主题限定仍然占据主流。如1

4、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对于全国上百万考生来说,这样惟一合法立意,多少有窒息个性,甚至强迫说谎的性质。这样的封闭性从本质上说是与命题的开放要求存在着根本的矛盾,拘守着这样的封闭性,是命题的一种危机。 第一次突破是基础教育改革展开以后,1998年的假如记忆能够移植,题目完全开放,封闭性削弱,自由发挥的天地空前拓展。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功不可没。创造了一种“无主题命题”。其特点就是在命题上只给思考的范围,不给现成主题。把主题的确立和独特、深化作为考核的重要环节。这无疑开辟了一个命题的新时代。但是,考试中心似乎并没有清醒意识到这一点。以后的命题,往往有所反复。一些命题,表面有充分自由度,实质

5、上,隐含着严酷隐性的意识形态的的限制。如材料作文题,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从题面上看来,各不相同的立意是天经地义的,但实际上,就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这一个命题,全国数百万考生答案又完全是一样的。又如,一人跋涉人生路上,至一渡口携带七个背囊:“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渡船开出后,风起浪涌,险象环生。艄公说: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此人思索良久,将“诚信”抛进水里。要求以“诚信”为话题为文。此题形式上完全开放,实质上,道德价值却极其封闭。这里的“诚信”,表面上是可以自由评析,但是,又是社会共识的原则,是不容挑战的。因而形式的开放性和意识形态隐性的的封闭性

6、,成为此类命题的致命伤。2002年,登山者遇暴风雪,面临死亡的威胁,却在冰雪下发现冻僵的人。登山者决定为之做按摩,陌生人活动了,登山者也暖和了自己的身心,两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此题表面上心灵有选择的空间。但是,由于潜在的社会道德共识,实际上是别无选择。本来之所以要之所以要选择,要反复思量,原因就在于有风险。而此处材料显示毫无风险。这样的命题可以说是一种“伪开放题型”。既敷衍了改革的愿望,又安抚了保守意识形态的隐忧。这类伪开放题型,实际上是对开放性的消解,任其泛滥将危及改革。与此相反,则出现了另一种极端,那就是绝对放弃限制性,以完全开放为务。以杂、忙为代表。完全开放,意味着强制性主题的取消,

7、同时也意味着自主立意的压力增强。对于考生来说,严峻的考验在于,以杂、忙引发的思索,越是自由主,越是无序,而无序的自由思考不能成为文章初始的出发点,极大的自由度,可能造成极端的散漫芜杂,成文的最低限度是凝思和有序,思考要有发散的焦点和逻辑性。一定的限制性有利于凝聚思考。这种命题可以称之为“泛开放命题”,从表面上来说降低了审题难度,实际上是把考生推向一种虚幻的乐观之中。高考作文命题涉及到千家万户未来的命运,它所承载的风险值和期望值是太高了,如果说它需要把我们时代的智慧高度地的集中起来,是不算夸张的。全国考试中心的智商和权力之间的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垄断霸权的消解,一元化的命题变成了多省自主命题。垄断造

8、成的腐朽为竞争带来的创造性所代替。事实上,在“伪开放”和“泛开放”题型的曲折冲突中,形势并非长期僵持。“泛开放”题型毕竟出自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因而很快取得某种进展。是明显的突破是九十年代后期,上海的专家们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作文题:如,面向大海。表面上也是泛开放的,但是,由于大海的内涵的多义性,有助于考生从自然界过渡到社会和人生境界。因而泛的自由和限的深化是有所结合的。 垄断消解之后,多元化的命题生机勃勃。命题的主流形式,相应发生了变化。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代替了单纯命题。其原因就是,材料和话语不但有利于考生把纷纭的思绪,而且有利于把感性和理性凝聚起来。这里有一个要害,那就是关键词(如“大海”)的

9、内涵,不但提供了多元的想像空间,而且蕴含着象征的深度。这类命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题目中关键词是否具有弹性,是否具有召唤感情和理念的主义结构。用这个标准来看,则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上海卷的我想握紧你的手,由于“符号”和“握手”的内涵,既是一种限定,又具有多层次的展开余地而显得杰出。高考作文命题的另一次次突破是,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题面和题干焕然一新,只有十个历史名人和文学形象(孔夫子、曹操、苏轼、鲁迅、薛宝钗、冬妮娅等等),任凭考生自由评论。表面上,这是一首泛开放的题目,一点限制性都没有。但是由于十个人物都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不言而喻的限定,迫使考生寻找到各自不同的共鸣点,

10、作凝思概括、进行逻辑拓展。这是一道真正的素质题,有利于把不同素质的考生加以区分。没有足够课外阅读量,没有起码的独立概括能力的考生,是无法应付这样的考题的。事实上,在福建省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考生选择了鲁迅,但也有一千多卷,除了“鲁迅”两个字以外,什么也没有。 既有开放性又给适当限制的命题,之所以如此迅速地取得了主导地位,原因在于超越了命题作文的致命弱点。命题作文提供的主题,不但是现成的,而且公共的,他人的,而不是学生自己从真切的体验中概括出来的。开放性的和限定性相结合的命题的最大优点,就是把确立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立意放在第一位,立意是为文的前提,立意的难度在于,必须在纷纭的现象和错综的感受中进行

11、提炼,能否从中构成情感和逻辑的单纯线索,能否防止思维平面滑行,主题徘徊,能否在有效地推动思维层层深入的同时,控制思路和意脉,避免离题的潜在危机,这是考查的重点。要通过这样的考查,光凭文字工具的华丽是不行的,对思维具有灵活调控的能力才是制胜的法宝。这一切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义。从根本上来说,自主的立意,不但是作文的要领,而且是树人的根本。在一个时期里,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风行一时,难免造成某种错觉,以为这最有优越性。一些命题的论者,一时陷入了盲目性,一看是材料作文,或者话题作文,就算有了改革精神,其它的一切,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是,从1999年进行高考改革以来,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说是

12、最为丰富多彩的。最大的亮点,不是以往往的材料作文题和话题作文题,而是近年来多多少少被忽略了的命题作文。本来,命题作文,最大的局限是提供现成的主题,对主题强制性的限定,不利于考生的个性的发挥,但是,经过近十年的改革的命题作文,却呈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不再提供现成的主题,二是,在关键词语中,为考生自主立意提供想像的冲击,以经验的召唤和思维的触动为特点。如上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关键就在这个“坎”字。其中内包含着某种矛盾,刺激考生作深度的发挥,可以说是在去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上海卷的“我想握紧你的手”的高水平前进了一步。比之前些年的某些省的“凤头猪肚豹尾”“山的沉稳,水的灵秀”明显要富于思维的冲

13、击力,山东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既有利于作情感的也有利于理性的发挥,浙江的“行走在消逝中”全国题的“诗意还是失意”,四川的“一步与一生”。都有这样的特点。当然也有比较弱的,如湖南的“诗意的生活”,湖北卷的“母语教育”,缺乏内涵丰富的的关键词,也缺乏想像的触发点,不利于考生从纷纭无序的现象面前,把思路凝聚起来,形成焦点,构成有序的逻辑。值得注意的是海南的题目:“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题目是泛了一点,但是,直截了当地把写议论文的要求提出来。比之一味转弯抹角并不一定差到哪里。这样老老实实的命题,也许更能减少考生审题的难度。更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卷提供了“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诗句,要求

14、考生对纷纭的评论作评论。这虽然是一个话题加材料的作文,但是,作文以文艺评论为基础,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试题对考生的古典文学修养是严峻的的挑战。不管其效果如何,毕竟是一个创造。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能对三十年高考作文命题作一逻辑描述。逻辑是有序的,但历史的发展却有曲折的,有时是罗旋式的,反反复复是正常的。就是在作文命题正在把开放性和限制性结合起来的阶段,有些命题仍然在粗野的封闭性和伪开放性、泛开放性中徘徊。就是同一个省市,多年年的命题,也不能保证质量呈逐年有序地上升,有时前进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盘旋的,甚至有倒退的,如广东今年的以“传递”为“话题”作文。明明是一个命题,却说硬说是“话题”,概念就有点混乱。其次,这个题目和湖南的“诗意地生活”辽宁的“我能”,完全是泛开放的,今人摸不着头脑的。而封闭性的题型,阴魂不断,如安徽的“提篮春光看妈妈”,很难避免误导考生,把丰富复杂的母爱模式化理想化。发展不平衡,水平忽上忽下,就是在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中,也很明显;保持质量上升态势而又年年花样不同,的并非多数,如果不是我偏爱的话,上海的命题应该算是最为难得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