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一轮总复习---第29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21584860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6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一轮总复习---第29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 一轮总复习---第29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 一轮总复习---第29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 一轮总复习---第29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一轮总复习---第29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一轮总复习---第29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考点对点练练落实知识考点一地主阶级在近代化潮流中的反应1(2014浙江名校联考)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www.21-cn-分析书籍的内容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书籍的知识缺陷ABC D解析:选B。材料主要强调海国图志对中日两国影响的不同。我们在评价此书时,应分析该书的内容,应结合当时两国的历史背景以及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故正确答案为B项。尽管海国图志在知识方面有一

2、定的缺陷,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这并不是造成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故可排除。21*cnjy*com2(2014泰兴测试)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介绍西方时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A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已经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C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解析:选A。“夷”具有贬义性,而“洋”对西方人的称呼是具有客观性的,说明中国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A项正确;B、C、D三项无从体现。21cnjy3(2014东北师大附中月考)福州船政局的中国工匠

3、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军。以上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中国海军实力远超日本B洋务运动培养了技术人才C中国海军将士英勇善战D自造战舰性能优于外购战舰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并不等于性能优于外购战舰,故D不正确;中国海军实力不如日本,故A不正确;“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水雷室与英勇善战、技术人才有关,但主要还是技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考点二资产阶级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主张4(2014湖南五市十校联考)“

4、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看,作者主张,国家的权力应来自“千百万人民”,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应该关心民族的危难,这样,国家才会强大。这体现了主权在民观念。A不正确,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林则徐、魏源等,没有涉及民权观念。B、C、D三派都蕴含着民权观念,但维新派早于革命派

5、和激进派,故选B项。5(2014汕头质检)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所讲的“新观念”是指()21世纪*教育网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C立宪代议 D三民主义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败给日本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现代化运动”指的应该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制。【出处:21教育名师】6(2014惠州调研)“儒教之所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持有此主张的是()A李贽 B林则徐C张之洞 D梁启超解析

6、:选D。材料意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主要着眼于其为君服务而非为民服务,即没有反映民主,可知该主张者在宣传民主思想,故选D项。【来源:21世纪教育网】7(2014湖南五市十校联考)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www-2-1-cnjy-com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思潮C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解析:选D。从时间上1918年来判断,从材料“盲目输入西方学说”“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可以推断出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后又积极传

7、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正确答案为D。2-1-c-n-j-y8(2014自贡诊断)中国近代史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近代化”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下列哪些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A BC D解析:选B。义和团运动“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把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文明混为一谈,可见不符合近代化的含义,可排除。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涉及到近代化的三个方面内容。故选B。高频考点突破练练规范意识1(2014济宁月考)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

8、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21cnjycom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解析:选C。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维新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题干中的“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故选C项。【版权所有:21教育】2(2014青岛联考)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近代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变化,其决定性因素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民主革命指导思想走向科学D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解析:选B

9、。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转向“制度”层面,故B项符合题意。3(2014辽宁五校协作体联考)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解析:选C。洋务运动时期处于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了中国对社会器物的变革。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

10、世纪初,体现了中国提倡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其余选项不能全部概括材料内容。4(2014长沙雅礼中学模拟)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21*cnjy*com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5(2013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

11、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来源:21cnj*y.co*m】独秀文存(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材料二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

12、的办法?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第(1)问陈独秀讲“公理战胜强权”、德国被打败,由

13、此可知这里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人关注这一事件的原因可从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入手分析。第(2)问材料中的“协商国”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以英、法为主;协约国取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的原因可结合美国对协约国的物资援助和美国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分析;“解决武力”的办法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十四点原则”。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是庶民的胜利,“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是指十月革命。反映了此时新文化运动转向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第(4)问根据材料概括三人的观点即可,“背景”可以从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14、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2)英、法等国。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3)庶民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4)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李大钊: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6(2014济宁五校联考)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打破贵族的垄

15、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主题二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21教育网(2)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主题三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交锋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