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五十一)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1323640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 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五十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 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五十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 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五十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 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五十一)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 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五十一)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 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五十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 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五十一)(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0分)1. 舌尖上的汪氏父子 王干 汪朗是汪曾祺先生的大公子,资深媒体人,烧一勺子好菜,写一手好散文。我和他的交往可追溯到二十多年前。那时候汪曾祺老先生住在蒲黄榆,我被借调到文艺报工作,因为孤单,节假日隔三差五地到老头家蹭饭。汪曾祺在文坛的美食大名,跟他的厨艺有关。据汪朗统计,除了汪先生的家人,我是尝汪先生的厨艺最多的人。因为吃多了,总结老头的美食经如下:一是量小。汪先生请人吃饭,菜的品种很少,但很精,不凑合。量也不多,基本够吃,或不够吃。这和他的作品相似,精练,味儿却不一般。二是杂。这可能与汪

2、先生的阅历有关,他年轻时四处漂泊,口味自然杂了,不像很多的江浙作家只爱淮扬菜。我第一次吃鸡枞,就是1986年在他家里,炸酱面拌油鸡枞,味道仙绝。因为周末汪朗带媳妇和孩子看老爷子,我们就认识了。汪朗一来,汪先生就不下厨了,说:“汪朗会做。”老头便和我海阔天空地聊天,当然我开始是聆听,时间长了,话也多起来。汪朗则在厨房里忙这忙那,到十二点就吆喝一声:“开饭了。”汪朗做的饭菜好像量要大一些,我也更敢下筷子,味道更接近北京家常菜,不像老头那么爱尝试新鲜。老头走了,我们都很难受。之后看到汪朗怀念父亲的文字,不禁惊喜:文字的美感也会遗传吗?又看到他谈美食的文章,就更加亲切了。因为我也写关于吃喝的文章,但基

3、本是借题发挥,和他的“食本主义”比起来,我像个外行,以致他发现我文章中的常识性错误将麻豆腐误作豆汁儿。对于食物的历史渊源和掌故,他更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当代文人,鲜有其格。他也有不及的时候。有一次,我说到汪先生送我朝鲜泡菜的事,他很惊讶,他不知道老头儿居然还会做泡菜,他自己都没有尝过。我很是得意。我到北京十余年,与汪朗的往来也慢慢多了些,时不时地还在一起切磋食经。他的嘴巴很刁,我推荐的饭店他总能品出其中的最好味道。我写的一些小文,他时不时鼓励一下。九年级语文试题卷(第3页,共6页)前不久,他电话邀我吃北京的爆肚儿,我说“好啊”。那一天,他还从家里拿来茅台酒。酒过半巡,他说出原委:“我的书重版

4、,你写个序吧。”哈哈,原来是“鸿门宴”。我们都乐了,其实还是想找个理由在一起喝酒聊天。那天喝得很高兴,手拉手兄弟般畅谈。汪家人厚道、实在,汪朗犹胜。我一直视他为兄长,但他的一次举动让我感到意外。2011年5月,我女儿结婚,汪朗自然要作为座上宾。宴毕,众人散去,汪朗还在电梯口。我说:“你还没走啊?”他说:“我帮你送客人呢。”我说:“都走了。”他说:“我得等他们都走了,我才走。我虽然比你大,但你和我父亲是一辈儿的,你家里有事,晚辈我该最后走。”家风如此,文风自然。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汪朗交往的哪几件事?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汪朗做的饭菜好像量要大一些,我也更敢下筷子,味道更接近北京家

5、常菜,不像老头那么爱尝试新鲜。(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2)哈哈,原来是“鸿门宴”。我们都乐了,其实还是想找个理由在一起喝酒聊天。那天喝得很高兴,手拉手兄弟般畅谈。(加下划线词“鸿门宴”表达了怎样的人物关系?)文章主要写汪朗,为什么以“汪氏父子”为题?此文是作者为汪朗食之白话所作之序,作为一篇序言,大篇幅写人叙事,而忽略了书的内容,这样处理是否合适?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高峰 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

6、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

7、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

8、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有删改)(1)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_(2)第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_(3)第段主要说明了什么意思?文章是怎样把这层意思说清楚的?_(4)第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_。3. 买米 家住五

9、楼,像灌煤气、提水(停水时),买米等稍重的活一般都是我的事。但由于我给人家做秘书,工作相对较忙,时间又由不得自己支配,因此经常失职。从这个层面上看,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那天上午11点多,妻来电话:“快没米了,下班时买点回来,记牢,可别又忘了!”哪能再忘掉呢?唉!在妻眼里,我快成为一个不诚实不守信的人了。为了不劳烦妻第四次嘱咐我同一件事,也为了证明我的诚信,我用圆珠笔在左掌心写下“买米”两字,然后拿起电话向一个牵头聚会的朋友撒谎:“领导交了急差,耽误不起,咱们友谊天长地久,下次再会!”辞掉饭局后,我颓然靠在椅子上,为刚才自己说谎而内疚,想不到一向崇尚诚信的我说起谎来竟也脸不红心不跳不结巴不用打

10、草稿。我觉得冷,紧了紧外衣,走到窗前,噢!不知什么时候,外面下起了毛毛细雨。我急忙整了整桌上的报纸、文件和各种资料,匆匆下楼,快速走向停车棚偌大的停车棚里只剩下我那辆破自行车孤零零地停在那里。或许是速度太快吧,本来温柔细腻的毛毛雨竞似长了棱角,扎在我手上、脸上、眼皮子上、颈脖子上,微痛,又极不舒服,直令我疑是上天对我先前说谎的惩罚。到商城附近一家米店,我喊一声“买米啦”。一中年男子应声而至:“老板,买袋装米还是零称?袋装米五十斤装,与五十五元一袋的浦城香米,也有四十八元一袋的本地米,零称自己装”我说:“我家楼高,扛五十斤太累,还是称三十斤本地米吧!”“好!”店主边说边装好一袋米放在磅秤上,手持

11、一个大铝勺,将袋里的米舀进舀出,反复三四次,才说:“三十斤整,九毛四一斤,三九二十七三四十二二十八块二,收您二十八块!”末了补一句:“老板,看一下秆,不少您一两。”我递上一张百元面钞:“算了,不看了,快将袋口捆好。”店主麻利地将米袋绑在我的自行车上,然后递给我一叠零钱:“老板,数一数,七十二元,不少您一分!”雨渐大,我无暇细数便将零钱塞进衣袋,然后一头扎过风雨之中。回家后,我脱下外衣,然后吃饭。妻说:“你外衣沾了许多米糠,我拿去洗了,袋里的钱物放在茶几上,自己整吧!”饭后,我泡杯“铁观音”,惬意地靠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呷茶,顺使整理物品,却发现米店老板找我的钱多了十元,连数二遍都是八十二元。我

12、对妻说:“卖米的多找我十元钱,他上午生意白做了,我看还是还给人家吧!”说着就要往外走。妻说:“急啥?现在雨大,你下午上班时再还也不迟啊!”我想想也是,于是就去午睡,然而,我躺在床上老想着十元钱的事,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后干脆起床,跟妻说一一声“我去了”,便下了楼。不久便来到米店,不知何故,我发现米店老板的神情很是古怪,惊讶之中夹杂着些许紧张。我说:“老板,你搞错了!”他有点结巴:“什、什么?”我说:“你找了我八十二元,多了十元,喏,还给你。”我将十元钱递过去,想不到他的脸色忽然变得十分复杂,复杂得让我捉摸不透。当我准备离去时,米店老板从口袋里摸出一块钱,轻声说:“给您!”我一愣,推回他的手:“

13、不用谢,我要是要你一块钱,又何必送回十块呢?”可是米店老板固执得很,坚持要我收下,如此推来推去五六次,我终于忍不住,火了:“我说你这人怎么回事,我说了不要就不要嘛!”店主涨红了脸,半响才憋出一句话来:“不是这个意思,是我我上午称米时少了您的称!”说完极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原来如此离去的路上,我的心情甚是舒畅。看看雨不大,干脆关了雨伞,任雨飘落在我的手上、脸上、眼皮子上、颈脖子上(文/周亚鹰,有删改)(1)请梳理米店老板的心理变化过程。 平静 _ _ 不安 _ (2)认真品读第段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店主边说边装好一袋米放在磅称上,手持一个大铝勺,将袋里的米舀进舀出,反复三四次,才说,“三

14、十斤整,九毛四一斤,三九二十七三四十二二十八块二,收您二十八块!”(店主将袋里的米舀进舀出这一简单动作,为什么要强调“反复三四次”呢?)(3)试分析第段描写雨景的表达效果。(4)有人认为第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5)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对市场上出现的短斤少两、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请发表你的看法,不少于50字。链接材料近日,西班牙国家警察总局捣毀了该国一座假冒奶粉包装厂, 据警方消息称,制假者在波兰一个网站上批发假冒奶粉,然后在西班牙进行分装,根据客户需求冠以不同国际知名奶粉品牌包装,并计划销往国外。 _4. 良好习惯的养成 胡适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

15、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学里可能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可能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无论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