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5)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21319198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5)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5)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5)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书中也提供了一些解释的方法,包括做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意图等,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示。这些解释都能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学生的表述也许不会这样严谨,但如果学生用文字、图示或模拟实验表示出极昼现象就可以了。教科书还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探究地轴倾斜角度变得更大时极昼发生的范围。借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极昼或极夜发生

2、的主要原因,而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轴倾斜角度的意义,这对认识地球运动、四季、极昼极夜、地球上的生物等都至关重要。 最后,应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这个总结,是概念的升华过程,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重新梳理地球运动及其关联现象。这将是一个评价学生本单元学习情况的良好时机。本课共有三个内容:第一部分:极昼和极夜现象,第二部分: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三部分:我认识了地球的运动。本节课我对教材处理:两课时(前两部分和后一部分)【学情分析】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

3、的知识去探究。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也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因此,本课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设计意图】整节课以探究极昼极夜现象形成原因为线索,让学生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最终得到科学、全面的解释。注重应用反证解释的方法,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思维的加工和提升,提高空间想像能力,构建科学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

4、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2.在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教学重点】学生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解释极昼极夜现象。【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晨昏板、轨道图、课件。 学生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晨昏板、轨道图、记录单、尺子。【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实物:地球仪,指出南、北两极。2.交流:在北极和南极,会出现奇怪的现象,你知道有哪些?3.播放图片:认识极昼、极夜现象。4.揭示课题: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设计意图:通过思维的碰撞,激发学

5、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让学带着问题主动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极昼和极夜前概念的认识。二、推测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一次就是一天。那极地的白天为什么可长达半年,黑夜也如此,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2.讨论、交流。3.出示记录单,画图:提示要点:画出晨昏线、南极圈、北极圈、赤道,标出南北极极昼极夜(阴影)情况。4.推测、交流。5.小结:推测可能与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有关;夏至北极极昼、南极极夜,冬至北极极夜、南极极昼。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本单元前面所学的内容,容易猜测到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可能与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等因素有关,但画出示意

6、图是难点,因此通过展示、交流来达成共识。三、验证1.介绍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晨昏板、轨道图。2.模拟实验操作方法:A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B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看北极、南极是否被光照射了的现象;C用画图的方式作解释。3.播放微课视频:学习模拟实验方法。4.学生上台演示:5.实验要求:A地球仪绕手电筒公转和自转时,地轴倾斜角始终要保持一个方向,要指向北。B晨昏板竖直于桌面。C手电筒与地球仪要有一定的距离,地球仪正面要被光照到。D组内分工合作,做到节约用电。6.分组实验。7.汇报、交流。8.播放视频: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9.总结:极昼极夜的解释: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的倾斜三

7、方面共同作用有关。设计意图:采用让学生经历“质疑猜测动手模拟操作动脑思考成因实验解释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注重实证的收集,反证思维的渗透。四、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科考队员,你会选择在什么时间去?为什么?目前我国已建好的科考站有哪些?(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是11月至次年3月 中山站 长城站 昆仑站;北极的夏季时间与我们平时差不多,故最佳时间是6到8月。黄河站)2.生活在极昼、极夜的人们怎么生活?3.极昼、极夜对动植物的影响?4.欣赏南北极风光:北极海豹、熊,南极企鹅,极光。5.作业:上网查询,了解南北极有哪些丰富的资源?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只要继续研究,不断思考,就会发现更多的科学秘密,激励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板书设计】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实验记录】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实验记录单班级: 第 小组 时间: 年 月 日画图提示:地轴已画好,再画出晨昏线、南极圈、北极圈、赤道,用阴影部分标出代表黑夜地方。冬至夏至我们的推测:极昼和极夜现象与 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