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318312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三明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由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

2、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放浪形骸、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时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

3、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周易老子和 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

4、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士人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1. 下面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5、 魏晋名士用言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放旷、真率与智慧。B. 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是玄学,玄学以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表现出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C. 超越形的束缚,品味玄趣,生发了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D. 魏晋风度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2. 以下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B. 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C. 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D. 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

6、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3. 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B. 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 己。C. 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D. 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精神的真正解放【答案】1. D 2. C 3. C【解析】1. 试题分析:D选项中“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的是魏晋士人的气魄和感染力,而非魏晋风度。回答本题的步骤为:审好题干。首先要审准修饰语;其次要审准判断

7、的性质,有的是选出“正确”选项,有的是选出“不正确”选项,有的是选出“最恰当”选项;再次要审准题干的“潜台词”。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甄别筛选。对概念含义的理解,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概念本质的把握上,内涵一定要严格界定,也就是要严格审读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其次是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较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

8、解B2. 试题分析:C选项是魏晋风度的具体表现,而非形成原因。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

9、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试题分析:A选项中“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不是由“人的觉醒”促进的,而是“人的觉醒”的表现;B选项属于强加因果,从第2段可知,魏晋文人名士内心大都崇尚老庄之学。D选项原文为“追求精神解放”,而非“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

10、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古文阅读阅读下列古文,完成小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

11、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庖丁解牛)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B. 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

12、然 批:劈、击C.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下D. 善刀而藏之。 善:修治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B.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C.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D.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庖丁开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者”,说明他从一开始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B. 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C. 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

13、发于硎”。D. 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答案】4. A 5. D 6. A【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其中A项,“盖”通“盍”,何,怎么。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项,“以”作介词“凭、用”解;A项“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作介词“替、给”解,“为之踌躇满志”作介词“因为”解;B项“手之所触”用在主谓之间,“始臣之解牛之时”作结构助词

14、“的”;C项“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而”表转折,“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的“而”表修饰。点睛:文言虚词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此题A项,“说明他从一开始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错误,庖丁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意思是跟一般人所见的一样,说明技术一般。

15、参考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