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3)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21273838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3)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3)(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基础生物学教研室 赵为2014年8月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案(首页)授课时间 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教案编写时间 2014年8月 课程名称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代码总学时 56讲课:32 学时实验:24 学时实习: 0 周学分2课程性质必修课( ) 选修课( )理论课( ) 实验课( )任课教师赵为职称讲师授课对象生物制药技术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周长林.微生物学与基础免疫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2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第3版3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4李阜棣,胡正嘉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2、社,2008年2月第6版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选修课。通过学习微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特性(其中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与医药的紧密联系。免疫学在药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传染与免疫的知识;微生物的培养、控制和保藏技术。难点:四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传染与免疫的知识。教学进程第 次课授课章节学时备注第 1 次 课第 25次课第 67次课第 89 次

3、课第 1011次课第 1112次课第 1314 次课第 1516次课合 计绪论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第六章 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第七章 免疫学基础7章2学时8学时4学时6学时4学时0学时4学时4学时32学时由于微生物形态多样,种类繁多,其代谢途径复杂,所以必须辅以大量图片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章节备课)章 节绪论 本章 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及微生物学的发展对其他学科的促进;2.理解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微生物学的分科;3.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

4、4.了解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关系。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难点:微生物特点的理解。教学进程一、什么是微生物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三、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本章重在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激起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因此需采用大量实例教学。作业1、 简述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2、 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有那些重要科学家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主要参考资料1周长林.微生物学与基础免疫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2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3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

5、版社,2006年5月第2版4黄秀梨,许宝孝等.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备注绪论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微生物学有个全局的认识。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列文虎克、巴斯德、柯赫、布赫纳)。章 节第1章 原核微生物 本章 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细菌的形态大小即繁殖方式,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及功能;2.理解细菌的细胞结构特点,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原核微生物的分类方法;3.掌握细菌的特殊构造及细菌的菌落特征,放线菌的菌落特征。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细菌细胞的构造及细菌的菌落特征难点:细菌

6、细胞的结构教学进程第一节 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4课时)一、细胞壁二、细胞壁内的结构三、细胞壁外的结构第二节 放线菌(1课时)第三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3课时)一、古细菌二、蓝细菌三、支原体四、衣原体五、立克次氏体六、螺旋体本章重在使学生掌握细菌细胞的基本构造和特殊构造,掌握细菌、放线菌的菌落形态。作业1、何为菌落,试述细菌菌落的共同特征及其具有特殊构造的细菌的菌落特征。2、试述芽孢的特点及其抗热的机制。3、荚膜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哪些应用。4、如何检测细菌鞭毛的存在?5、细菌细胞具有哪些基本构造和特殊构造?主要参考资料1周长林.微生物学与基础免疫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2周德庆.

7、微生物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3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4黄秀梨,许宝孝等.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备注章 节第2章 真核微生物 本章 4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真核生物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酵母菌及霉菌的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常见的酵母和霉菌;2.掌握真菌各种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形成过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真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以及真菌的菌落特征;难点:真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教学进程第一节 酵母菌 (2课时)一、分布及与人类关系二、酵母菌的形态和构造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四、酵母菌的菌落第二

8、节 丝状真菌霉菌 (3课时)一、霉菌的分布及与人类关系二、霉菌的形态和构造三、霉菌的孢子四、霉菌的菌落本章重在使学生掌握真菌细胞的基本构造,掌握真菌的繁殖结构和繁殖方式。作业1、酵母菌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有何关系?2、霉菌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有何关系?3、试举例说明酵母菌的三类生活史类型。4、试述酵母菌在固体平板上的菌落形态。5、霉菌的无性和有性孢子各有哪些?主要参考资料1周长林.微生物学与基础免疫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2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3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4黄秀梨,许宝孝等.微生物学.北京:

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备注章 节第3章 病毒和亚病毒 本章 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各种常见病毒;2. 掌握病毒的形态构造和病毒的增殖方式。3. 掌握温和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的侵染循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病毒的增殖方式;难点:温和噬菌体和溶源性,烈性噬菌体和一步生长曲线。教学进程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属性 (2课时)一、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二、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第二节 病毒的分类(自学)第三节 原核生物病毒噬菌体(2课时)第四节 真核生物病毒 (0.5课时)一、 脊椎动物病毒二、昆虫病毒三、植物病毒第五节 亚病毒 (0.5课时)一、类病毒二、拟病毒三、朊病毒本章重在使学

10、生掌握病毒的基本构造,掌握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噬菌体的相关内容。作业1、何为病毒,试述病毒的特点。2、试述病毒粒子的结构和其对称体制。3、以噬菌体为例讲述病毒的增殖过程。4、什么是温和噬菌体和溶源性?温和噬菌体有哪些特点?5、什么是烈性噬菌体和一步生长曲线?一步生长曲线的设计步骤是怎样的?主要参考资料1周长林.微生物学与基础免疫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2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3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4黄秀梨,许宝孝等.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备注章 节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

11、基 本章 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微生物生长的营养要素;2. 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配制原则,物质进出微生物细胞方式和培养基的种类及应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基的种类和应用难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种类。教学进程第一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及功能 (1课时)一、碳源二、能源三、氮源四、生长因子五、无机盐六、水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0.5课时)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0.5课时)一、单纯扩散二、促进扩散三、主动运输四、基团转位第四节 培养基 (2课时)一、培养基的选用和设计原则二、培养基的种类本章重在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掌握培养基的配置原则以

12、及各种培养基的作用。作业1、试述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并说明各有什么作用。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主要有哪些,列表说明各自的碳源、能源、氢供体是什么?3、列表比较微生物摄取营养的四种方式。4、何为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的原则是什么?5、试举例说明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性培养基的用途。主要参考资料1周长林.微生物学与基础免疫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2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3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4黄秀梨,许宝孝等.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备注章 节第5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本章 0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2. 掌握无分支单细胞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3. 掌握有害微生物的物理和化学控制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和典型生长曲线,有害微生物的物理和化学控制方法;难点:微生物的连续培养及有害微生物的物理和化学控制方法;教学进程第一节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略讲)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0课时)一、微生物的同步生长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四、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第三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0课时)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