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266482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K 39 Mn 55 Ba 137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5 小题,每小题2 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计50 分)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列实验中所选用的仪器合理的是用50 mL量筒量取5.2 mL稀硫酸 用托盘天平称量11.70g氯化钠晶体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用250 mL容量瓶配制250 mL 0.2 mol

2、/L的NaOH溶液A B C D2下列图标中警示腐蚀性物品的是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B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氯化钠在电流作用下电离出钠离子,氯离子C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分类标准是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D碱性氧化物均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均是非金属氧化物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 个基本物理量之一B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 gC0.5molH2 约含有3.011023 个氢原子DNA个氧气分子与NA个氢气分子的质量比为1615在酸性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6下列各项操作中,发生“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又溶解”现象的是(

3、 ) 向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2 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向AgCl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硝酸A B C D7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A B C DKCl8下列溶液中Cl浓度最大的是A1000mL 2.5mol/L NaCl 溶液 B200mL 2mol/L 溶液C250mL 1mol/ L 溶液 D300mL 5mol/L 溶液9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丁达尔效应是分散系分类的本质特征,可区分溶液和胶体B胶体能透过半透膜,但不能透过滤纸CFe(OH)3 胶体的电泳实验说明了胶体带有电荷D“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在“伤口

4、上撒盐”通常与胶体的聚沉有关10由氨气和氢气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则氨气和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12C21 D3111用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非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为22.4LB标准状况下,11.2LH2O 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C25,1.01105Pa,16g 中含有的原子数为5NAD92 g NO2 和N2O4 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2NA12把0.05mol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100mL下列液体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的是 A自来水 B0.5 mol/L盐酸C0.5 mol/L CH3COOH溶液D0.5

5、 mol/L KCl溶液13将标准状况下LHCl溶于1L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mo1/L B mo1/L C mo1/L D mo1/L 14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的是A将20 g NaOH 溶解在500mL 水中B将22.4 L HCl 气体溶于水配成1 L 溶液C. 从1 L 2 molL1的H2SO4溶液中取出0.5 L,该溶液的浓度为1 molL1D配制250 mL CuSO4溶液,需62.5 g胆矾15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 mol CO 和 1 mol CO2相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体积相同,但不一定是22.4 B分子数

6、相同,但原子数不同C摩尔质量不同,氧原子个数相同 D质子数不同,电子数也不同16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5NH4NO32HNO34N29H2O,在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 )A53 B54 C11 D351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A用NaHCO3 治疗胃酸过多:BH2SO4 溶液中投入锌粒: CCaCO3 溶于醋酸溶液: D氯化铁和氢氧化钾溶液混合:18某溶液经分析,其中只含Na、K、Mg2、Cl、SO42,已知其中Na、K、Mg2、Cl的浓度均为0.1 molL1,则SO42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1 molL1 B0.15 molL1 C0.2 molL

7、1 D0.3 molL119下列反应能用H+OH=H2O 表示的是ANaOH 溶液和CO2 的反应 BBa(OH)2 溶液和稀H2SO4 的反应CNaHSO4 溶液和KOH 反应 D氨水和稀H2SO4 的反应20下列各组微粒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21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NaSO4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 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 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 过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B. C. D. 223molSO32恰好将2molXO4离子还原,SO32被氧化

8、为SO42,则X元素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是 A+1 B+2 C+3 D +4 ( ) 23已知98%的硫酸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1,则49%的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A小于9.2 molL1 B等于9.2 molL1 C大于9.2 molL1 D不能确定24. 下列微粒Al3+ Cl N2 S2- Cu H2O2 Fe2+ MnO4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是( ) ABCD25. 已知:2Fe2Br2=2Fe32Br,2BrCl2=Br22Cl , 2Fe32I=2Fe2I2。向FeI2、FeBr2的混合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

9、确的是A还原性:IFe2BrB原混合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为6 molC当通入2 molCl2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e22I2Cl2=2Fe3I24ClD原溶液中:n(Fe2)n(I)n(Br)213二填空题(共50分)26(12分)按要求填空:(1)32 g CH4:其摩尔质量为 约含有 摩电子、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约为 L。(2)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a(OH) 2 溶液与NaHCO3 溶液混合,离子方程式为: (3)H+HCO3- = H2O+CO2 对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4)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离子方程式: 现有以下物质:NaCl固体 液态SO3 液态的醋酸

10、 汞 BaSO4固体 蔗糖(C12H22O11) 酒精(C2H5OH) 熔化的KNO3 盐酸。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1)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2)以上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3)以上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27(12 分)由几种离子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Cl、NH4+、Mg2、CO32、Ba2、SO42。将该混合物溶于水后得澄清溶液,现取3份 100 mL该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实验序号实验内容实验结果1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2加入足量NaOH溶液并加热收集到气体1.12L(换算成标准状况)3加入足量BaCl2溶液,,将所得沉淀洗涤、干燥、称重;再向沉

11、淀中加足量的稀盐酸,洗涤、干燥、称重第一次称重读数为6.27g,第二次称重读数为2.33g 已知加热时NH4+ + OH= NH3+ H2O, 试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实验1对Cl是否存在的判断是_(填“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或“不能确定”);根据实验13判断混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2)试确定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阴离子及其物质的量浓度: 。(3)试确定K是否存在?_(填“存在”或“不存在”),判断的理由是_。(4)若实验3中沉淀加稀盐酸后再洗涤,如何判断沉淀已洗净,方法是 三实验28.(10分)混合物分离和提纯常用下图装置进行,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的名称_。(2) 明胶是水溶性蛋白质混合物,溶于水形成胶体。分离明胶的水溶液与Na2CO3、Na2SO4的混合溶液应选用装置的为(用上图字母填写)_ 。如何证明SO42-已分离出来 _ 。(3) 在装置D中加入10 mL碘水,然后再注入4 mL CCl4,盖好玻璃塞,按操作规则反复振荡后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 操作完毕后,为得到碘并回收CCl4可用 法。29.(10分)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以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试回答下列问题:供选试剂: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