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 比较文化学 参考资料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21246069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师 比较文化学 参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福师 比较文化学 参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师 比较文化学 参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师 比较文化学 参考资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文化学第A套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4分) 1. 中国“文化复兴”答: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中国国民党台湾地区行政当局为了“复兴中华文化”而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也是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在大陆南昌发动的“新生活运动”的延续。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生活,事业,工作,方方面面都是息息相关的,它对我们个人和家庭都是无比重要的,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是无根之草,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我们就没有了根基,没有了归属,所以文化对我们生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2. 文化软实力答: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

2、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3. 宗教文化答: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宗教本身是一种以信仰、道德律法、礼仪制度为核心的文化,同时衍生出宗教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文化体裁。4. 社会公平答: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重大的发现与发明对文化变革的影响。答:一是文化对发明创新的软支撑作用。从宏观上涉及发明相关产业的价值观文化、制度文化、协同文化、文化战略的内容。从微观上,涉及设计、创意、故事、文

3、化对发明类产品的美学提升、价值提升和品牌认知。 二是发明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按照国家对文化建设的二分法原则,从文化事业上,涉及发明力量对文化资源的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精准性的有效提升。从文化产业上,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发明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涉及文化制造装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艺术品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革新。二是发明革命催生的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包括互联网相关的泛娱乐产业、流媒体音乐等相关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VR、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等。 第一层是发明变革带来的文化演变。重点研究新发明带来了人类行为文化、认知文化、社交文化和商业文明的深刻

4、变革,如新商业带来新的诚信体系的重构,二次元文化、创客文化、泛娱乐文化的新特点,VR创造的虚拟世界,人工智能创造的新人类,人类在重构关于现实与虚拟,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的新逻辑和新框架。 第二层是发明产业的文化生态营造。重点研究发明产业发展的价值观体系、制度文化建设和创新文化因素,包括对人的创造性劳动的尊重,知识分享的充分自由,科学家精神和家精神的弘扬,对失败的宽容,科研机构、文化教育资源和创新土壤,政策环境的营造,人文环境的基础等等。 第三层是发明的产品文化叙事。重点研究发明型如何在产品中注入故事,让将发明研发和文化IP打造实现联动,在产品力层面植入文化的力量,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提升的

5、品牌价值。 第四层是文化供需的发明裂变。重点研究发明对文化生产、传播、接受、消费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从而形成的新兴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 今天和未来无疑是一个生态经济的时代,所谓生态经济是万物互联,破界化反,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将被打破,传统的认知需要重启。 2. 简述社会改革与理想主义对文化变革的影响。答:当代中国,道德理想主义是理想主义思潮的第一大分支。这一类型的理想主义者大多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对以马克思为代表的西方批判理论持认同态度,从而提出了主要以现代西方社会为“标靶”的批判理论。他们认为,当代中国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它主要源

6、自于社会道德的衰退和人性的堕落,而这一切又与改革开放以来对西方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引进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若要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就必须彻底否定以自由(个体)主义价值观为轴心的西方主流道德观念,恢复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社会规范。尽管他们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目标存在差异,有共产主义样式的“人民公社”、封建王朝时期的“田园村庄”(比如明代王阳明创立的赣南乡约模式)、抑或其他类似的社会形态,但是其共同的特征就在于,“高尚的道德”构成为社会整合的主导力量,而其整合方式必然是道德模范对普罗大众的“政治统领”,以及由此而建成一个道德共同体。 因此,道德理想主义必然会与政治统治联姻。儒家的“仁政”、“德治”

7、、“王道”,柏拉图的理想国,甚至空想社会主义等政治理论与实践,都可以被纳入道德理想主义的范畴之下; 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理想主义者而言,以上这些中西方传统思想资源就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理论营养”来源。在西方思想史领域,柏拉图是最典型、最鲜明的道德理想主义者,他的哲学王模式的理想国家特别强调理想的作用、政治的道德基础、法律和理念之间的区别等;柏拉图哲学与智者学派之间的冲突,可视为西方思想史上理想主义、道德主义与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之间的第一次交锋。而中国思想史本身几乎就是一部“道德理论”的进化史,孔孟时代以降,董仲舒、韩愈、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无不将理想社会的创建寄托于良好道德秩序的形成和道德模范人物对

8、国家政治权力的掌控,所谓“三代之治”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主义者的共同理想家园。很显然,不管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学理意义上的道德理想主义都有着十分相似的思想内容和理想社会目标。 3.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答: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关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结合中国文化史,论述文化变迁的原因,进程及结果。答:中国文化起源甚早,在发展进程中虽历经磨难,但却总是一

9、脉相承的得以传承下来。中国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虽然时常面临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威胁,不断受到来自异域文化的挑战,有些时候甚至濒临灭亡的境地,但都因为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保存。 中国历史上虽数度出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竞争结果都是先进的中原文明战胜了落后的游牧文明。所以,中国历史上虽出现过如五胡乱华、元蒙、契丹、女真入主中原等文明的插曲,但都没有使中国文化陷入根本性的危机,结果往往是即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统治中原,乃至出现极端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但在文化上都以“进入中国则中国之”而结束。不管主动与否,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一旦入主中原,无论他们原本是多么保守和落后,都

10、会立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明,有时甚至因此而出现很激进的情况,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全面封建化和汉化的措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竞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因为传统中国民族主义的宽仁,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深厚,这些冲突常能在中国文化的熏濡下得到解决”。中国历代少数民族的改革有的是在入主中原后进行,有的是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实施的,但都是因为欣羡中原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而进行的。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向中原学习而进行的封建化和汉化构成了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课题。 至于外族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虽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落差,但也以

11、中国文化的胜出而告终,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开放性和吸收性。中国文化史上早期出现的如佛教文明的进入,后期的西学东渐,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碰撞冲突中,最终实现了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和文化的重新整合,从而使中国文化绵绵不绝,得以长久持续。佛教的进入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件大事,它虽在特定时期为统治者所依赖,但最终还是没有取儒家而代之。佛教,乃至后来的基督教进入中国后都被迫中国化,以更好的适应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和内涵,实现广泛的传播。佛教在不断地变革中与道教和儒家文化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西学东渐及此后西方文明的进入是中国文化面临的一个生死转折点,中国文化依靠其良好的韧性再次实现了

12、一次伟大的转变,后来资产阶级思想的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明和价值观念的进入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的地位,在它们的冲突中,都以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而告终。 中国文化虽然有很多弊端和劣势,但因为它在关键时刻和面临文化存亡的攸关点时,能够发挥中国文化的优势,吸取先进和优秀的文化而使中国文化虽历经沧桑却能够完整而系统的保存和传承下来。正因为中国文化在具有自保性的同时能够兼容并收,才使中国文化在数千年中绵绵不绝,构成了中国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这个特性,正如有著作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文化 “不仅具有坚韧的“内聚性”,而且对于外来的文化具有“抗异性”,它在免受外民族的心理、精神影

13、响方面所起的作用,有力的维系着中国民族的存在。中国民族文化这种“内聚性”与“抗异性”的结合,产生了对外来文化的强大消化力”。中国文化的这些优点,使中国文化能够在遭受挑战时对外来文化持兼容并收的态度,从而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同时因为中国文化历经的时间跨度大,各地区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显著差距和不平衡性,以及中国文化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转折和飞跃,由此而提出的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便具有了重要意义。 2. 论述文化传播的各种方式及其特征。答: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

14、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和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方式:迁徙传播、商贸传播、战争和扩张传播、宗教传播、教育传播、使节互访、和亲通婚、大众传媒传播、探险、旅游观光、学术会议、图书交流与翻译等。 四、材料分析题(16分)5G时代意味着人工智能、AI等当代技术的运用。德国电信已经正式宣布联合华为公司推出全球首个5G商用网络。这是全球第一个推出完整5G网络技术的政府和企业。答:5G时代背景下,AI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第一:物联网将成为AI重要的落地应用场景。AI领域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落地应用,由于目前的AI产品对于应用场景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所以如

15、何构建适合AI产品的应用场景是比较重要的问题,而物联网在5G通信的支撑下,将成为AI落地应用的理想场景。第二:AI将全面发展。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目前关于AI的行业应用也成为了整个科技领域的研发重点,有关注于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有关注于智能诊疗领域的企业,也有关注于智能家居领域的企业,所以目前AI整体处在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初期)。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AI在出行领域的发展,有可能成为AI落地应用的一个重要突破点。第三:AI的产业规模将逐渐增大。目前AI领域的主要产业模式大多集中在研发领域,随着研发领域的突破,未来AI领域的产业规模将非常庞大,这个过程不仅会释放出大量的岗位需求,

16、同时也会打造出一个巨大的新价值领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选择从事AI领域的研发,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最后,随着5G通信标准的全面落地,工业互联网领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工业物联网会全面整合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技术,这些技术最终都会指向AI,所以未来AI的全面应用既是科技发展的诉求,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中国有望成为未来最大的5G市场。到2025年,全球将有50亿人口连接移动互联网,其中中国将有11亿。在数字经济时代到来之际,5G和AI,将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加速融合并作为强劲的动力帮助产业的迭代发展,传统的会议管理、策划、运营、服务环节也将融入更多科技元素,促进向智能会展、数字会展、绿色会议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