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 复习大纲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1234752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 复习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山东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 复习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山东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 复习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山东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 复习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山东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 复习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 复习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 复习大纲(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整理.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人(个体与群体)的种种社会性心理活动的学科。第1节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 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2、 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3、 实验期(社会心理学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第2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于社会相互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1.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2.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3.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社会原因与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一个极为复杂而多样的中介环节社会心理的活动过程。社会

2、心理:指由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的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个体: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以单独的形式活动而有个性的实体。群体:由某些基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心理或目标的人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群体心理:普遍存在于全体或大部分成员头脑中,反应群体特点和特定社会关系的共同心态或占优势的心理倾向。社会交互作用:指人和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及社会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现象。包括人既相互作用、人与群体以及两者与结构性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第3节 怎样研究社会心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3、原则1. 客观原则2.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3. 交往原则4. 人道原则2、 几种主要的具体方法1.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2. 非实验法(相关法)确定两种或多种现象(或变量)在变动中是否存在着关联以及有多大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档案研究、现场研究、模拟研究、问卷调查、个案研究、评估研究。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掌握各理论学派的意义:1. 可以使人对许多具体的研究成果有更多很深入的理解;2. 可以对后继研究或行动起定向或参照作用;3. 推动理论的更新与发展。第1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1、 刺激反应理论(联结理论)认为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

4、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而复杂的行为则是一系列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系单位的联合。动物学习的三大规律:1. 练习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若是多次重复就得到加强,即使用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若是长期不被使用就会消弱,即失用率。2. 效果律刺激引起反应时,若伴随满足状态,联结则会加强;若伴随烦扰状态,则联结会消弱。3. 准备率当一个神经传导单元有了传导的准备时,让其传导就产生满足,不让传导就产生烦扰;如果神经传导单元没有传导的准备时,迫使它传导就产生烦扰。2、 模仿论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3、 社会学习理论四阶段:注意、保持、动作再现、保持4、 社

5、会交换理论第2节 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1、 格式塔理论 个体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的总和,他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做出的。2、 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认得各种行为都是外部环境通过人的自我状态和心理环境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心理动力场而发生的。 群体对个体有更大影响力。3、 认知相符理论 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或倾向性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致性理论是探讨与预测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一种理论,其提出者为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认知感情相符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们总是试图使其认知

6、去其感情相符的论说。第3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关及其新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2、 新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社会学派别1. 卡伦霍妮的文化因素说人的行为与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本能驱动,而是人在充满敌对的社会环境中寻求安全的需要,个体行为仅仅是对引起他恐惧的环境的一种反应,其性格的形成是一环境因素为基础的。2.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情绪疾病的中心是自我与社会生活(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的冲突(1) 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不信任母亲是重要他人(2) 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自主感/羞耻感父亲是重要他人(3) 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幼儿期)主动性/内疚感家庭影响最多(4) 变

7、的勤奋的阶段(611岁)勤奋感/自卑感老师与同学、邻居(5) 建立个人同一感的阶段(1218岁)个人同一感/同一性混乱同辈集体或校外集体(6) 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左右)亲密感/孤独感一起工作与生活的伙伴(7) 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中年期和壮年期)创造力感/自我关注(8) 达到完善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完美感、绝望3、 人际行为三维理论几点主要的设想:(1) 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群体的需要)、支配需要(控制别人或被人控制的需要)、感情需要(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2) 相对的继承性与连续性童年期的人际需要的是否得到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应方式,影响并

8、决定着成年期对待他人的方式,有时像自己当年对待亲人的态度对待他人(恒常原则),有时和双亲认同,像双亲早期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他人(认同原则)(3) 人依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表现或被动期待,可以分成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1. 主动包容型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外向者;2. 被动包容期待别人接纳自己,孤独、退缩易疏离他人者;3. 主动支配型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权利,喜欢操控别人者;4. 被动支配者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可与追寻他人、受人支配、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者;5. 主动感情型对他人处处表示喜爱、友善、热心、同情、亲密者;6. 被动感情型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而本

9、人往往显出对人冷淡、厌恶等情绪者。(4) 关于相容。两个人在一起,或个人在群体中能协调地工作或生活,就是相容。舒茨认为存在三种人际相容:1. 互换的相容2. 发动的相容3. 交互的相容(五)关于群体的形成与瓦解。与不相容的群体相比,相容的群体有更大的凝聚力和更有效地达到目标或产生高生产率。第4节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及其新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作用的理论,是带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1、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思想1.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靠符号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2.

10、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度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与客体的外化过程。3. 自我,作为有别于非我(周围环境、客体)的主体自己,是由主我和客我所组成。4. 社会,代表人际相互作用的组织与结构。社会与个人是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2、 角色理论 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危机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角色:指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现实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或所应履行的职责。角色期望:周围的人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的特

11、定的角色地位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3、 参照群体理论 是关于认得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参照群体: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上和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参照群体的作用,凯利认为其有两种主要的作用,规范作用(群体确立某种行为标准迫使个体遵循)和比较评价作用(个体借助它作为比较标准和出发点用以评价自己或他人)。第三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第1节 社会化的概念1、 什么是社会化 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

12、会成员的过程。2、 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凡是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3、 社会化与个性化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第2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1、 角色引导机制角色: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2、 社会比较机制3、 社会学习机制4、 亚社会认同机制第3节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1、 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

13、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于环境知觉的意义,而且高度决定着个人对于环境的反应。2、 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内在一致性2. 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3. 决定人们的期望詹姆斯的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3、 自我概念的结构自我概念包括客体自我和主体自我(詹姆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罗杰斯)实用自我和原则自我(施奈德和坎贝尔)现有自我、期望自我和表现自我(罗森伯格)4、 自我概念的发展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其社会化进程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机制是他们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做用。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就像是一面镜子,儿童通过他

14、们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称之为镜像自我。儿童生活中的某些人对他们的自我概念发展有着尤其重要的影响,这些人称之为而重要他人。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第1节 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1、 什么是社会知觉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响的过程。对非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之为物知觉,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人知觉或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介入社会心理学后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和研究领域,其含义与社会知觉相当,但侧重从认知结构或图示的概念来探讨社会知觉的过程,来解释不同的人何以对同一人物

15、会产生悬殊的认知觉等问题。2、 印象的形成(1) 好恶评价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三个基本维度的评估:评价(好或坏)力度(强或弱)活动向度(主动或被动)其中评价维度在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2) 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1. 平均法则 人们接受信息后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2. 叠加法则 认为人在形成印象是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3. 加权平均法则 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三)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2节 知觉他人与自我知觉1、 知觉他人的过程1. 寻找意义 阿希将那些与刺激物的其他若干特征联系密切、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称为中心品质。2. 注重显著性信息 人们在形成印象时遵循图像背景原则,即直接关注那些从背景中突出出来的刺激图像,而对图像所处的背景或环境注意较少。负向效果,人们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人们根据他人的消极品质形成的印象很难改变。3. 对信息进行类别化 人们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