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口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1229448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人口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云南人口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云南人口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云南人口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云南人口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人口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人口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云南人口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个问题在云南尤其突出。长期以来,云南城市化进程缓慢, 2000年城市化水平仅达到23.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左右,不到国际水平47的一半,与发达国家的75相比差距更大。云南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制约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成为目前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症结。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城市化涉及方方面面,人口城市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城市化的

2、主要标志之一。一、加快人口城市化的重要意义城市化是伴随着区域工业化、 经济现代化必然出现的社会发展趋势。在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的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人口比重下降,生产方式、交换方式逐渐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活方式也多元化、社会化,产业得到聚集、提升,是向更高层次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实现城市化,目的是要借助由此引发的城镇产业与就业结构非农化的重组和制度的变迁而产生的巨大力量,优化地区经济结构,进而提高整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城市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已成为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

3、要指标。(一)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城市化水平与一个地区的人均GDP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经济发展的规模,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均GDP水平就越高。1997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表明,城市化水平低于19的国家,其人均收入为310美元;城市化水平在2039的国家, 其人均收入为700美元;城市化水平在4059的国家,其人均收入为2155美元;城市化水平在60以上的国家,其人均收入为3858美元。我省的经济发展情况也从事实上证实了这一客观规律: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在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

4、辖市城市化水平排序中,云南城市化水平只为23.3,仅高于河南(23.2)和西藏(18.93),位居全国倒数第三,人均GDP只有4637人民币元,相当于558美元,而全国的人均GDP为6967元,相当于838美元(均按现汇率1:8.3计,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应比这个数字要高)。也就是说, 云南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同全国的情况是大体一致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聚集慢,城镇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扩大内需,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我省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二)加快人口城

5、市化进程,有利于健全我省城镇体系,形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城镇网络所谓城镇体系,是一定地域内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的城镇空间组织即城镇网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不同性质和数量的城镇及其组合类型,各类各级城镇的地理位置,相互距离以及各地的密度差异,各种类型城镇影响地区或腹地范围以及城镇之间的分工与联系等。目前,由于受经济发展、地理、历史及交通等因素的制约,我省有15万个自然村,人口居住分散,大部分人口散居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极差、文化教育落后的边远山区。加上我省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城镇建设起步晚,城镇规模小,首位度高密度低,还没有完全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城镇网络骨架

6、。不健全的城镇网络,已很难成为经济发展的平稳载体和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同时也影响和制约了人口的有效聚集。国际城市化发展经验表明,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缓慢、加速、再减慢的过程。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 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我国各地正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步伐。从我省的具体情况看,虽然城市化率还较低,但大规模发展城镇的条件已具备,同时,经济的增长也要求有一个相配套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建设来支撑,所以,缓解现有城镇存在的弊病,加快人口城市化步伐,增强城镇对经济的依托作用,建设一个适应新世纪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城镇网络,已成为我省当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三)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有利

7、于完善和提高城镇辐射功能,带动我省广大农村的发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瑞典著名经济学家G迈达尔的区域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两种效应来实现的。一是回流效应,即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多要素受收益差异而发生的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二是扩散效应,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劳动力、资本、技术又流向落后地区的现象。回流效应的作用并不是无节制的,当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口过多、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而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会使其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济效益逐渐缩小,从而经济增长放慢。这时扩散效应就不断加强,发达地区为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反而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向落后

8、地区扩散,进而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使区域不平衡差距缩小。人口和经济的集聚,实现城市化,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和证明。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充分发挥城镇作为物资、信息集散地的作用,加快城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集聚,通过不断提升城镇的功能和质量,示范和引导区域经济向相对中心的地区集中和发展,发挥集聚优势,并由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和辐射其它地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村人口比重过大,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全国其它地区一样面临着农业基础脆弱,农村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有限的土地已难以供养更多的人口,农村市场开拓乏力,农民增收困难,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急待向城镇寻找发展出

9、路的严峻现实。但由于我省城镇人口比重低,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差,城镇网络不够健全,城镇的自身功能和区域中心的功能严重不足,三产发展缓慢,劳动力吸纳能力差,城镇的吸引辐射和牵引能力都较弱,无法更有力地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致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找到出路。缓解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快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它能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缓解农村经济发展的压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将原来耕种的土地转让出去,又帮助另一些人通过从事农业而脱贫致富。节约下来的固定资产,还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带回的资金、技术和信息,既发展了生产,又

10、扩大了农村的市场需求,为农村的发展作出贡献。(四)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推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他们越来越主动地接受现代知识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创造条件为自己和下一代在城镇扎下根。同时,我国城镇严格的管理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部分农民的盲目性生育,客观上延缓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人口城市化本身就是土地和其它一些资源的利用效益由低向高的转化过程,城镇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又进一步优化了现有资源的配置,减少了浪费。随着城镇人口的发展,城镇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将逐渐深入人心,为城

11、镇人居、生产环境的不断改善创造良好的条件。总之,人口城市化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既是城市本身的问题,更是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既是一个紧迫问题,也是一个长远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云南人口城市化的现状(一)城市化水平低,非农业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城市化通常指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而城市化水平往往用城镇驻地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总人口(含辖区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但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却增加不多,城市化水平也依然很低(参见表1)。据统计,1999年我省市镇人口(含辖区农业人口)已占总人口比重的47.50

12、, 比1989年的41.79增加5.71个百分点,比1978年的12.15增加35.35个百分点,但1999年全省非农人口比重仅占总人口15.21,仅比1989年的12.15提高3.06个百分点,仅比1978年的10.48提高4.73个百分点。可见, “县改市”或“乡改镇”虽然增加了城镇数量,但未能从根本上提高我省城市化水平。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省城市化水平为23.36,比全国平均的36.22低12.86个百分点,处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倒数第3位,仅高于西藏的18.93和河南的23.20,甚至比贵州的23.87低0.51个百分点。与国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上海、北京、广东相比

13、,云南分别低64.95、54.18和31.64个百分点。同期,菲律宾城市化水平为54,土耳其为71。也就是说,与世界上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至少低了十多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比,我省又低了十多个百分点。从城市化推进的速度看: 据建设厅分析,1980年到200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平均提高了12个百分点,而云南仅提高8.8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全国。很显然,最近20年,云南城市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在逐步扩大。另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我省各县市区非农业户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4.9,但在16个地州市分布很不均衡(参见表3)。比重最高的昆明市为34.2,比

14、重最低的昭通市仅为7.4,两者相差26.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值的有昆明、玉溪、红河、西双版纳、德宏5个地州市,其共同特点是均处于云南对外通道的起始点或枢纽位置,交通十分便利,且区内主要城镇的发展都有较强的产业依托。例如,昆明是全省的交通枢纽,工业实力比较雄厚,第三产业也发展较快,聚集了较多的城镇人口;玉溪交通发达,以烟草为主的工业支撑着城镇经济,加之靠近中心城市的特殊区位,有利于集聚人口;红河有个旧、开远等工业城市,有处于对越贸易前沿和对外交通通道结点上的口岸城市河口,铁路、公路交通均比较便利,有利于州内主要城镇的人口聚集;西双版纳处于213国道末端,有景洪航空港,旅游业开展较早,且有景洪

15、、打洛两个对缅贸易口岸和对老贸易口岸磨憨,旅游和边境贸易活跃了经济,聚集了城镇人口;德宏处于320国道末端,有芒市航空港,有瑞丽、畹町、盈江、陇川四个对缅贸易口岸城市,旅游业也有一定基础,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城镇人口的聚集起到了相当作用。以上分析说明,依托交通干线特别是主要对外通道发展路经济、路文化以及依托主导产业聚集人口、发展城镇,是我省加快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我省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的另一个特点是城镇人口主要聚集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滇中地区4市(参见表3)。昆明、曲靖、玉溪、楚雄4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37.6,但非农业户口占全省非农业户口的比重达到51.4。4市非农业户口占市总人口的比重为20.5,高于全省平均值5.6个百分点。说明依托中心城市推进周围城市化的发展,是加快全省城市化的有效途径。目前,除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昆明市的对全省的辐射功能外,要在省内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一批次级中心城市(必须是大城市或者实力较强的中等城市),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网络,以带动和促进省内不同经济区域的城镇发展。(二)城市首位度高,城镇网络不健全城市经济学中,把一个国家或地区非农业人口居首位的城市和非农人口居第二位的城市规模之比称为城市首位度。城市首位度越高,说明城市发展越不均衡。云南非农业人口居首位的城市昆明市,其5个城区的非农人口为150.3万人,非农人口居第二位的城市个旧市,非农人口为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