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将相和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1155517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将相和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将相和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将相和人教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将相和人教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将相和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将相和人教新课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将相和 1.走近作者司马迁人生标签: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作者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平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文学成就: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作品:史记。2.片段赏析大屏幕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功劳。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生:嫉妒。生:很不服气,心里窝火。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从

2、“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指的是生:由上大夫升为卿。廉颇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自己立下的赫赫战功,蔺相如是靠嘴皮子得到赵王宠爱而升官的,所以廉颇不服气,闹情绪。生:我从这个“爬”字还可以看出,廉颇觉得赵王轻视他而偏爱蔺相如,他对赵王和蔺相如都很不满。师:你能把廉颇那章不服气,一肚子的不满读出来吗?试一试。【课文分析】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

3、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文故事性强,他们比较感兴趣,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内在关系复杂,学生学习时还是有一些疑问,所以在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后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指导学生精读每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相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并适

4、度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资料;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揭题质疑。(约5分钟)1.出示课题。

5、引导学生理解:“和”,就是和好。2.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1.齐读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2. 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二、初读感知。(约10分钟)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教师简单介绍历史背景。3.引导学生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3.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6、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让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课文,概括文章大意,对课文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三、理清层次。(约10分钟)1.指导学生思考: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1.学生思考: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2.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集体交流,理清课文的层次,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四、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约15分钟)1.指导学生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并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

7、流解决提出的问题。3.出示句子:“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引导学生谈一谈: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4.指导学生说一说: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5.启发学生谈一谈: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吗?6.引导学生自由畅谈: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那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7.指导学生说一说:你从“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中读懂了什么?8.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9.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1.学生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读课文第110自

8、然段,并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3.学生谈一谈: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4.学生说一说: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5.学生谈一谈: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吗?6.学生自由畅谈: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那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7.学生说一说从“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中读懂了什么。8.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9.再次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关键句、交流讨论,感知当时的情景,把握“完璧归赵”的故事内容,感受蔺相如的人物

9、形象,在品读中悟情悟理。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谈话导入。(约5分钟)谈话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认真听教师的导入内容。 通过谈话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期待。二、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约20分钟)1.指导学生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2)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3)指导学生思考:在这场斗争中,赵国和秦国是打了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10、(4)引导学生说一说: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2.指导学生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1)教师指名读课文第1518自然段。(2)引导学生交流:说廉颇负荆请罪,你认为廉颇有罪吗?(3)启发学生谈一谈:从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4)引导学生自由畅谈: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了哪些认识?(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2.学生说一说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3.学生思考:在这场斗争中,赵国和秦国是打了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11、4. 说一说能用哪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6.读课文第1518自然段。7.学生交流:说廉颇负荆请罪,你认为廉颇有罪吗?8. 谈一谈:从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9.自由畅谈:通过这个故事,对蔺相如又有了哪些认识。10.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518自然段。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老师再给予指导,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三、回归全文,总结提高。(约10分钟)1.引导学生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12、2.指导学生谈一谈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3.引导学生自由畅谈: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2.谈一谈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3.自由畅谈: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让学生再次回归全文,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四、布置作业。(约5分钟)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五、课堂板书。 蔺相如 机智勇敢 心胸开阔 将相和 廉颇 用于改过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13、再针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把握作者刻画人物的特点,体会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将相和课堂精彩片段 师:对廉颇的这种说法、这种情感、这种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呢?生: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立了功,在渑池之会中又立了功,靠他的嘴巴赢得了比廉颇还高的职位,这一点廉颇不服。而廉颇认为自己久经沙场,舍生忘死、流血流汗立下的赫赫战功,是蔺相如不可比的。他的想法我也很理解。师:走进廉颇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你是用一种辩证的方法在分析人物,老师很欣赏你。生:其实在渑池之会中也有廉颇的功劳。师:你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引

14、导学生看课文)生:课文中说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师:你很会读书。课文中的这句话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你们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认识才会更深刻。不可否认,渑池之会,廉颇大将军也立下了功劳。生:但是廉颇只看到自己的显赫战功,而没看到蔺相如舍生忘死为维护赵国尊严而立下的汗马功劳。所以我认为廉颇的观点是错误的。生:廉颇为保卫赵国确实功不可没。但是,蔺相如并不是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他是在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出使秦国的,蔺相如不畏强暴,并且凭着他的机智勇敢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这是多么不容易啊!师:是啊,蔺相如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他是以自己的性命来逼迫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做到了完璧归赵。蔺相如也堪称猛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