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1155319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古诗词三首1.作者简介吕岩 唐末道士。字洞宾,号纯阳子,相传为京兆(今西安)人。会昌中,两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传为道教“八仙”之一。杨万里 (11271206) 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其诗在当时被称为杨诚斋体,他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称“南宋四大家”。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2.拓

2、展阅读(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2)拓展阅读杨万里的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磐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课文分析】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词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受那遥远的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那一幕一幕的生活场景,一经作

3、者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学情分析】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所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4、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领悟整首诗词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3.指导学生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情景,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词句的意思。4.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词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词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

5、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约3分钟)谈话导入: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课件出示两首诗)齐读课题。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二、初读古诗,想象

6、画面。(约7分钟)1.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舟过安仁。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教师指名读诗,正字音。提醒学生注意“铺、蓑”的读音。 3.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这两首诗,发挥想象,说一说在这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舟过安仁。2.朗读牧童舟过安仁。3.学生再次朗读这两首诗,发挥想象,说一说在这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读通课文,初步理解牧童舟过安仁的大意。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约20分钟)1.指导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1)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或与同桌讨论,理解字词,初步

7、领悟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3)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反馈。(1)指导学生理解字词。(2)引导学生朗读牧童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3)引导学生谈一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4)指导学生朗读舟过安仁,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一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5)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或与同桌讨论

8、,理解字词,初步领悟诗歌大意。2.学生说一说: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4.学生理解字词。5.学生朗读牧童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6.学生谈一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7.学生朗读舟过安仁,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一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8.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引导学生精读古诗,在品读赏析的过程中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从而更好地感悟古诗中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

9、乐,体悟古诗的精妙与魅力。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约5分钟)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首诗,相互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比较这两首诗,相互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通过交流感受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体悟。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约5分钟)1.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默写牧童。2.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1. 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默写牧童。2. 选择其中一首古诗,自创一幅图画,或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复习导入。(约5分钟)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

10、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这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学生说一说牧童和舟过安仁这两首诗中哪个孩子给自己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通过复习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约8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清平乐村居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2.指导学生交流、了解“词”的有关知识。3.引导学生朗读清平乐村居,读准读通,理解字词。 1.学生观察并说一说清平乐村居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2.学生交流、了解“词”的有关知识。3.学生朗读清平乐村居,读准读通,理解字词。以解题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了

11、解“词”的有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约15分钟)1. 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读后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2.引导学生说一说:词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1.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读后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2.学生说一说:词中哪些句子给自己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通过想象画面,促进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对诗情的感悟,有利于读出感情,同时,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村居生活乐趣。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约7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

12、绘出来。2.指导学生谈一谈: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趣?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1.学生自由朗读,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2.学生谈一谈: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趣?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可以设计活动: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展开想象,结合自己的体验,配乐朗诵这首词,同学之间可以进行比赛,选出“佳朗诵者”。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约5分钟)1.背诵这首词。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1.背诵这首词。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六、板书设计。古诗词三首悠闲自得 怡然而乐 收篙 停棹牧童 舟过安仁淘气、可爱、天真、顽皮无忧无虑 非常惬意 张伞 使风 茅屋 溪上

13、青草清平乐村居锄草 织鸡笼 剥莲蓬七、教学反思。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最贴近自己的,古诗词三首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虽然年代久远,但童真童趣依然,极易引起孩子兴趣,产生共鸣。由于诗词的意境大多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反复朗读和想象画面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古诗词三首课堂精彩片段 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 生:少了溪水。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生:缓缓地流着。生:潺潺地流着。师:说得真好。

14、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读这首词。(放音乐,师生齐读。)师: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生: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师:具体说说看。生: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师: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生:诗人会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生:诗人会在屋里,看到了翁媪相媚好。生:诗人会在小溪边,看到了大儿在溪东锄豆。师:具体在哪儿?生:在溪对岸。生:诗人在溪边看到中儿在织鸡笼。生:诗人在溪边游玩,看到了小儿在溪头剥莲蓬。师:诗人可能是诗中的人吗?为什么?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老翁。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小儿。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生:醉。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