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冀教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11544 上传时间:2017-06-0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冀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冀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冀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冀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冀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冀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冀教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 (冀教版)来源莲山课件 5 Y K Co M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 (冀教版)4、古诗两首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诞生的一首不朽的诗篇。2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

2、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认识“ 螺” ,掌握 “庭、镜、磨、螺、潭”五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过程与方法: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 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3. 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用心感悟

3、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重难点分析:3体会诗的意境美。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 古诗课件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描写景色的古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对比,把握诗境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教师板书诗题:望洞庭)2. 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 从题

4、目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首诗,简介作者。从写作的题材上体会这是两首写景的山水诗作。4. 抓题目中的“望”字,引出成语或诗句加深对“望”字本义的理解。望:看,往远处看。如 “望梅止渴、望而生畏、望尘莫及、望眼欲穿、望而却步、望子成龙、望风而逃”等。这样一来对“望”理解更深入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由读这两首诗,找一找诗人都望见了什么?从哪里能够看出诗人是在远处望洞庭、望天门山,也就不是什么困难了。5. 汇报交流各自所发现的两首古诗中描写的不同景物。4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学习望洞庭 。过渡: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一)整体读,感知美。1. 欣赏洞庭湖

5、美景画面。2. 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教师范读。3. 自己练读。 4. 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二)理解读,洞察美。1. 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呢?2. 学生各抒己见。3. 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 (2)全班交流。(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 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观察

6、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5感受。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5. 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6. 背诵古诗,水到渠成。(三)对

7、比读,深化美。1. 投影映示:望洞庭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2. 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3. 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桌交流。4. 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6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 ,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5. 再读原诗,深化美。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让学生找“庭、潭、镜、磨、螺”这五个字的形近字,记忆字形。书写时提示:“庭、磨”的撇要向左下伸展,包住右下部分。四、作业收集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和描写洞庭湖的其他作品读一读。板书

8、设计:望洞庭刘禹锡湖光遥望 秋月 赞美、热爱大自然山水第二课时导入: “我们一起感受了刘禹锡笔下洞庭湖的静美,那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一、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天门山的壮美。()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 “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7)2指导学生理解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

9、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理解句意。 ”(二)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2让学生试着自己理解句意,教师点拨。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10、(三)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8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 “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二、想象诗歌的意

11、境,品读天门山的壮美。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诗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1)想象画面 ( 2)读出节奏感。 (3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 齐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三、总结古诗学习方法,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理解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2. 想象画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四、多样作业,表现美。1. 写一写:想象这两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2. 画一画:把最喜欢的一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9出来。3. 找一找:收集刘禹锡和李白的其他诗作,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李白断、开、流、回、出、来-动 胸

12、襟开阔山青、水碧、丽日、孤帆-美 情思奔放教学反思:105、桂林山水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 “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认识本课十三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十二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2、3 自然段。3.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描绘的桂林风景图,培

13、养孩子投身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11过程与方法:1. 直观教学法:教学第 2、3 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2. 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3. 举一反三法:第 2、3 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重难点分析:1.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桂林的相关资料

14、。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赏桂林山水,领略美。课前听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1.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的题目是山歌好比春江水 ,这是广西壮族非常有名的一首山歌。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广西不仅山歌有名,而且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胜地,那就是桂林122.(幻灯出示:桂林)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更有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教师做文字说明:看,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烟雨蒙蒙的漓江,又是另一番的景象。走进桂林的绿水青山,让人觉得仿佛走近了

15、仙境一般。二、整体感知,带入美。1. 范读课文。2. 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3. 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 (板书:甲天下)理解 “甲”:天下第一。过渡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就与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这天下第一的山水美景吧!4.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交流: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呢?请看自读提示。135.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1)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

16、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把最吸引你、你感到最美的地方用笔画出来,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2)找到桂林山、水、洞的特点 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 在具体环境中认读: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2. 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3.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赏” 、 “涉”字。(1)自主学习 12 个生字。 (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分析记忆字形, “奖”与“桨” , “栽”与“裁”要注意区分。4. 学生练写其他生字。 (教师个别指导)四、作业布置书写本课生字及词语板书设计:5 桂林山水桂林山水 甲天下第二课时一、品读感知,领悟美。上节课,我们朗读完了课文,同学们说一说:桂林的山究竟是如14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根据学生的交流,引领学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感受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