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选读全套之教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129910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荀子》选读全套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荀子》选读全套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荀子》选读全套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荀子》选读全套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荀子》选读全套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荀子》选读全套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荀子》选读全套之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题荀子选读编 写杨 新 选审 核审 批班 级姓名组 评师 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荀子的思想及生平。了解“人定胜天”的思想。学习掌握相关文言知识。2、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理解分析,读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定胜天”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学重点】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荀子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读(复习回顾,预习问题)1、荀子,名况,字卿。又称荀卿。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2、荀子的思想。1)

2、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2) 认识论: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 3) 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4) 礼论:“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5) 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二、课前预习

3、。(完成新学案P70“基础知识整合”习题)三、自主学习:用原文语言,概括选文每一段的内容。1. 治乱非天、时、地而由人(君)2. 天道的运行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子有常体)3. 敬其在己,不慕其在天4. 天不可畏(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5. 人袄可畏(人袄有三,甚于天灾)6. 天由天,非由人(求神占卜不能得到祈求的结果)7. 国之命在礼(义)8. 制天命而用之四、合作探究1、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a. 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b. 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

4、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c. “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d. 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顺应和利用“天”和规律而生存发展。2、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a. 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b. 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c. 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大而言之,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d. 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该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

5、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3、你是怎样理解“人定胜天”的观点?a. 子没有说过“人定胜天”。此命题来自荀子的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在道家至先秦各家思想中,都是富有生气,充满活力,进取的人生观,其重要价值在于强调主体(人)对于客体(环境)的积极改造,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国思想文化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b. 荀子积极地否定了前人的宿命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认为,自然规律是可以利用的。“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富国),就能人定胜天。荀子的这一思想,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改朝换代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

6、对推动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课堂检测:完成新学案P70“知能达标演练”习题,课后语文课代表检查。教后反思: 荀子箴言选译 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法不举。致士译文没有国土,人民就无法安居乐业;没有人民,国土就无法保持;没有道德礼法,人民就不会到来;没有君子,道和法不能实行。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非十二子译文信可以相信的,是信实;怀疑可疑的,也是信实。尊贵贤人,是仁爱;鄙贱不贤,也是仁爱。说话恰当,是明智;静默恰当,也是明智。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

7、,虽困四夷,人莫不贵。修身译文行为恭敬而心存忠信,遵循礼义而讲求仁爱,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在边远穷困的地区,没有不尊重他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修身译文见到好的品行,一定得认真地检查自己是否具有;见到不好的品行,一定得怀着忧虑恐惧的心情反省自己是否没有。自己有了好的品行,一定要珍视它;自己有了不好的品行,如同它玷污了自己一样,一定要将它抛弃掉。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舜。修身译文用调理血气来保养身体,那他的寿命之长可排在彭祖之后;用好的品德来培养自己,那他的名声之好可与尧、舜相匹配。生,人之始也;

8、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礼论译文生是人生的开始,死是人生的终结。生和死都处理的完善,做人的道理就完善了。因此,君子严肃地对待生,也慎重地对待死。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安取此。大略译文古时代的贤人,卑贱得做布衣,贫穷得当匹夫,连粥都吃不饱,不完整的粗布衣服也穿不上;然而,不合礼规的地方他不进,不正义的事情他不接受,他心安理得这样做。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致士译文江河湖泊的水深,鱼鳖就会归来;山里森林茂密,禽兽就会归来;刑罚政令合理,百姓就会回来;礼义制度完备

9、,君子就会归顺到你这里来。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大略译文善于学习的人,彻底了解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探究事物的疑难。行尽而声问远。大略译文行为极高尚的人,名声会传得很远很远。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大略译文争取到的财利像指甲大一点点,可是丧失了像巴掌那么大的人格。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愚莫大焉。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强国译文人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没有比安定更值得高兴的;而能保养生命、安定快乐的没有比礼义更重要的了。人们知道珍视生命、喜欢安定却抛弃礼义,这就如同想要长寿却去自杀一样,没有比这更

10、愚蠢的了。所以君主爱护人民,国家就能安定;喜爱士人,就能获得荣耀,这两者都不具备,就会亡国。 宣而成,隐而败。解蔽译文公开真实的情况就能成功,遮掩真实情况就会失败。声无小而不闻,行无稳而不形。劝学译文声音不管多么小,总会被人听见;行为不管有多么隐秘,总会被人察觉。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荣辱译文用好话说与人,比送给人暖和的布帛更使人感到温暖;用恶语去伤人,比长矛刺得还要深。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不苟译文从两方面衡量,通过深思熟虑,然后再决定自己的喜爱和厌恶、取求和舍弃,只要这样做就不会有过失。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

11、也。非相译文用一般人的情状来衡量个别人,用共同的情感来衡量个别的感情,用同一类别的事物衡量同一类个别的事物,用言论来衡量其实际作用,用事物的总原则来观察所有的事物,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性恶译文能够接受师长和法度的教化,不断地积累文化知识,符合礼义,就是君子;性情放纵,胡作非为,违背礼义,就是小人。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荣辱译文认识自己的人,不怨别人。认识命运的人,不埋怨上天。埋怨别人的人穷困潦倒,埋怨上天的人没有志气。赏有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

12、不若利淫。致士译文奖赏不要过分,刑罚不要滥用。奖赏过分就使小人占便宜,滥用刑罚就使君子受到伤害。如果不幸而过分了,宁愿奖赏过分,也不要滥用刑罚。与其伤害了好人,不如便宜了罪人。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非相译文观察人的容貌体态不如研究人的思想,研究人的思想不如选择正确的方法。人的外貌比不上人的思想重要,人的思想比不上他选择的方法重要。方法正确,而且顺应正确的方法,那么人的容貌体态虽然丑陋,然而他的思想和选取的方法都正确,都好,这样并不妨碍人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容貌好看,但他的思想和选择的方法都

13、不好,这样的人总免不了成为小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儒效译文没有听到不如听到了。听到了不如见到了,看见了不如知道了,知道了不如实行了。学习到了实行就达到了顶点。实行,就是明白事理;明白事理就成为了圣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劝学译文君子学习,听在耳里,记在内心,灌注于全身,现在一举一动上。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儒效译文有师长,有法度,这是人们的大宝;没有师长,有法度,这是人的最大祸殃。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大略译文勤学好问不厌烦,喜欢儒士不知厌倦;这就是天的宝库

14、。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大略译文学习的人,不一定是为了做官;而做官的人,必努力学习。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大略译文君子的学习如同生物的蜕变,迅速不断地变化。所以,他走路时学习,站着时学习,坐着时学习,脸上表情、说话口气各方面都注意学习。见到好事立即去做,有了疑难立即就问,不等过夜。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劝学译文诚心诚意的积累,功夫下的长久,就能够深入,学习要到死才能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程序上讲,是有终结的,但是从其意义上说,一会儿也不可以停止。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劝学译文不懂就问,不会做就学习;就是会做,也一定要谦让;然后把这作为自己的品德。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劝学译文对事情的伦理不通达,不能始终坚持仁义,就不能称为善于学习。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译文君子的学习,是用来自修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如同禽兽供人玩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