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新人教版

上传人:1818****572 文档编号:121114320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高考历史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高考历史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高考历史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高考历史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考历史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历史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九)(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8年,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一系列文章,总结了井冈山斗争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这些文章()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B系统地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C推动了国共合作初步实现D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D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失败表明走苏俄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逐渐形成,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D项;毛泽东思想

2、的成熟是在全面抗战时期,排除A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系统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排除B项;1928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项。2(2019北京房山区模拟)“中国独特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提供了武装的中国革命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毛泽东认识到这种“可能性和必然性”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B井冈山时期C延安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B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故B项正确。3(2019南京、盐城一模)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

3、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毛泽东的该主张()A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B有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C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B“全面抗战爆发后”共同抗日是国共两党的主要任务,“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主张显然有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故选B项;“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A项;两党性质不同,只是暂时搁置但并没有消除分歧,排除C项;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4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

4、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据此可知,毛泽东()A认为抗战胜利取决于国际力量B向群众宣传国际主义精神C为抗战胜利重视利用外部援助D希望世界接受论持久战C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抗战不仅要靠自己还要依靠国际力量的援助,要加强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这表明毛泽东重视利用外部援助进行抗战,C项正确;毛泽东重视利用外部援助不等于他认为抗战胜利取决于国际力量,A项错误;B、D两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5(2019广州一模)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旨在

5、()A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C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D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D毛泽东认为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过“彻底的民主革命”,即要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应该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革命性质,不是革命道路问题,排除A项;批评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并这段话的主旨,排除B项;题干论述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问题,不是其迫切性问题,排除C项。6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

6、就不称其为党了。”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A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B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C根据毛泽东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反对“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他认为“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称其为党了”,这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C项正确。7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这一论断旨在()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B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D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7、理论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而该报告发表于1957年,A项错误;根据题文信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可知该报告是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B项错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报告的客观影响,不是其主观目的,D项可排除;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该报告的目的,C项正确。81978年12月,邓小平指出:“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些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

8、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这说明在立法问题上,邓小平 ()A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B倡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C注重地方与中央、点与面结合D强调循序渐进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B材料意思是:由于法律条文工作量大等问题,所以应该在制定过程中留有余地,随着各种情况的出现,以便能更好地去补充完善法律,并且有些地方可以先搞试点。邓小平倡导在立法问题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故B项正确。91990年,邓小平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这说明邓小平()A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B开始形成

9、市场经济理论观点C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主张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A根据材料时间“1990年”和邓小平讲话的内容可知,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进一步探讨,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10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体现的思想是()A“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B“摸着石头过河”C“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D“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B“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

10、纠正,关了就是了”说明邓小平主张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故B项正确。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国际关系中要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这说明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强调先义后利的义利观,材料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也要讲信义,可见其外交思想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

11、、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经历长期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共同的思想精髓是()A完善社会主义的体制B加强党的政治建设C继承发展和与时俱进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D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故答案为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总统,我想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有现在农民协

12、会这样肃清盗匪的威力。什么盗匪,在农会势盛地方,连影子都不见了至于土匪,则我所走过的各县全然绝了迹,哪怕从前是土匪出没的地方。原因:一是农会会员漫山遍野,一呼百应,土匪无处藏踪。二是农民运动兴起后,谷子廉价民食问题不如过去那样严重。三是会党加入了农会,在农会里公开地合法地逞英雄四是各军大招兵,“不逞之徒”去了许多。 因此,农运一起,匪患告绝。对于这一点,绅富方面也同情于农会。他们的议论是:“农民协会吗?讲良心话,也有一点点好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材料二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

13、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关于农民革命问题的相关思想。(9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有了哪些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主要依据。(1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农民协会这样肃清盗匪的威力”“农运一起,匪患告绝”等信息,结合毛泽东对于农民运动重视的态度,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二“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可归纳总结;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及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经验,可分析这些认识

14、产生的主要依据。答案:(1)农民在民主革命中有着伟大的作用;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是必要的;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2)发展: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农民阶级是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依据: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马列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理论;井冈山斗争的实践。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目录摘编自2008年出版的马立诚所著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一书。第一次大争论:“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第二次大争论:第三次大争论: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第四次大争论:中国改革搞错了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目录中的第二

15、次争论拟写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所拟标题须简明扼要,所列理由要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2分)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争论的时间是1978年,中国冲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揭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第三次争论的时间是1995年,中国冲破了公有制经济的束缚,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综上分析可知,第二次争论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争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有理有据即可。答案:示例:标题: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理由:从时间上看,第二次争论发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之间;从内容上看,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要求进一步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进程上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