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材料解析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121080571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材料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材料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材料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材料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材料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宋明理学三教合一1佛教的传播材料笮融者,丹杨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三国志卷四十九刘繇太史慈士燮传【解读】三国志,65卷,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四部史书由于都是私家撰述,因善于叙事文笔简洁,被后世称为“前四史”。三国志里的这段话记载了汉献帝时一个叫笮()融的地方官僚喜好佛法

2、并大肆宣扬的情景。东汉初年,佛教始传入中国,但佛教在中国开始广为流传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政治动乱社会经济衰败,人们普遍寻求宗教的寄托以逃避严酷的现实。这段史料是中国正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兴建佛寺佛像和社会一般民众信奉佛教的情况。笮融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地方官僚,由于自己信佛,就挪用三郡钱粮建造佛寺,举行大规模的浴佛法会,耗资巨大,又以免役的方式吸引人,并强迫民众诵经信佛。【注释】浮图:即佛陀,大起浮图祠就是大造佛寺。这句话描述了佛寺的豪华场景。浴佛:佛教法会。2魏晋以来玄学流行材料一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

3、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晋纪总论材料二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唐房玄龄等晋书列传第六十一儒林【解读】干宝,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字令升。勤学博览,元帝时以佐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时称良史。今已佚。梁萧统编文选收其晋纪总论此篇得以保存。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命房玄龄、褚遂良和许敬宗等大臣修撰晋书,晋书记述西晋、东晋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共130卷。叙事自司马懿始

4、,到刘裕取代东晋为止。并用载记形式兼叙割据政权十六国史事。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的地位空前上升,成为历朝历代正统的主流思想。然而随着汉末谶纬迷信的泛滥,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原有的各种社会政治功能,如为政权合法性提供证明、为君臣父子和各种社会关系提供特定的行为规范、为社会各阶级的成员提供普遍的道德准则等,开始被损坏。魏晋以降,玄学的流行,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播,更进一步直接冲击着儒家的核心价值信仰。玄学是儒道合流的思想体系,玄学之所以在魏晋之际流行,一方面是因为儒学自身发展走入歧途,另一方面是政治上士族地位上升的必然结果。随着士族地位的提高,中央政府几乎无法驾驭他们,而士族由于

5、养尊处优,也不愿为中央所用,他们对国事与政治持消极态度,因而在学术上摒弃主张经世的儒学思想,提倡玄虚脱世的玄学。(1)在晋代学者士大夫中,对儒家思想中原本崇尚的教义及伦理道德失去应有的重视,而崇尚道家的虚无思想。比如“学者”废黜六经而学老庄,“谈者”“行身者”“进仕者”“当官者”都是口谈虚薄之言而不切实际,行事放浪不羁而不顾名节信誉,选官进取之途多不走正道,当官的也不以勤政为要而不务正业。(2)史书的编撰者认为,西晋自中期以来直至东晋,由于崇尚玄学废弃儒学的正统地位致使两朝国破运丧。这是儒学思想家们的忧虑之思,目的在于提醒统治者重视儒学的地位。【注释】庄老:庄子老子的道家学说。六经:儒家经典,

6、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崇尚庄老的虚无学说,鄙弃儒家的名教伦理。行身者:人们日常行为的标准。进仕者:谋求当官途径的人。鄙居正:看不起走正道的人。阙里之典经:皇家颁布的儒家经典。正始:魏齐王芳的年号(240248年),玄学的第一个派别产生于正始年间,因此玄学在晋朝流行被称为“正始余论”。3佛教理论中儒学思想的渗透材料问曰:“夫福莫逾于继嗣,不孝莫过于无后,沙门弃妻子,捐财货,或终身不娶,何其违福孝之行也?牟子曰:“妻子财物世之余也,清躬无为道之妙也。”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又曰:“观三代之遗风,览乎儒墨之道术,诵诗书,修礼节,崇仁义,视清洁,乡人传业,名誉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

7、者所不恤。”许由栖巢木,夷齐饿首阳,舜孔称其贤,曰:“求仁得仁者也。”不离讥其无后无货也。牟子十章【解读】东汉末年牟子的理惑论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人士对佛教的非议而作的。牟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理解。儒者对沙门不娶妻生子等不符合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习俗的生活提出责难,而牟子广征博引儒家经典一一加以回答,这篇文章正反映了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时儒佛两教的关系。(1)佛学理论家牟子用儒家经典中许由、夷齐的故事回答儒者的责难,并极力用佛教理论去迎合儒家思想,说服力很强;(2)要在中国这块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文化的土壤上传播佛教,必须对自身理论加以修正以便与当地文化相融合。4道家既尊道又贵儒材料一

8、抱朴子曰:“仲尼,儒者之圣也;老子,得道之圣也。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谈者咸知高世之敦朴,而薄季俗之浇散,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是玩华藻于木末,而不识所生之有本也。何异乎贵明珠而贱渊潭,爱和璧而恶荆山?不知渊潭者,明珠之所自出;荆山者,和璧之所由生也。且夫养性者,道之余也;礼乐者,儒之末也。所以贵儒者,以其移风易俗,不唯揖让与盘旋也。所以尊道者,以其不言而化行,匪独养生之一事也。葛洪抱朴子内篇塞难材料二(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

9、世事臧否,属儒家。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解读】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时代著名道教学者,他著的抱朴子,分内篇50卷与外篇50卷。内篇主要论道教,外篇论儒术,反映了作者主张把道教的神仙理论与儒学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即内神仙外儒术的学术观点。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晚期,其主要来源有: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神仙传说和方术,以及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另外,儒学的阴阳五行思想也是其重要来源。把道教混同于道家,甚至说成是自古即有神圣无比的宗教,是道教徒处于盲目信仰和宗教感情的杜撰。当时,儒道两家斗争很激烈。儒家学者以儒家思想作为“立身举动之准绳”,主张尊儒毁道,葛洪把道本儒

10、末作为其安身立命的准绳,并设法调合仙与圣的矛盾,主张道与儒并重兼用,不可偏废。材料中葛洪论证道教的渊源比儒学更远,教化作用远比儒学作用大。他说,因为儒家的教义贴近生活容易理解所以人们大多愿意学,而道教意味深远又难理解所以能理解透它的精神的人很少。道是万物之源,儒只是其一条支流。大家既然都知道远古时代民风淳朴(这是古代帝王以道教治国的结果),今世风俗恶化(是儒家学说教化不力的原因),为什么还只重孔子(学说)而轻视老子(学说)呢?接着又批评儒学的信奉者不看重学术的本源,只知尊儒不知尊道。他还认为贵儒就看它在移风易俗方面的功效,不要只看重礼仪程序;尊道就要抓住其最重要的感化功能而不是只看它的养生作用

11、。(1)儒道两家在理论上的斗争相当激烈;(2)葛洪在抱朴子中的思想观念反映了当时儒道两家合流的思想趋势。【注释】淳:音z,浇灌。季俗之浇散:现在社会风气的败坏。只知道观赏树枝上的花叶而不知道它的生命由来。这是批评信儒者不了解儒的本原。这就像那些爱名珠却看不起深渊、爱碧玉却讨厌深山一样的人,居然不知道名珠产自深渊、碧玉产自深山。揖让与盘旋:儒家所讲究的一套礼节。不言而化行:不用说教却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感化行为的作用。5南朝学者融合佛道儒三家的主张与行动材料一万物森罗,不离两仪所有;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茅山志卷8材料二沈重,字子厚,吴兴武康人也。性聪悟,弱岁而孤,居丧合礼。及

12、长,专心儒学,从师不远千里。梁武帝欲高置学官,以崇儒教。中大通四年,乃革选,以重补国子助教。后除五经博士。梁元帝之在也,甚叹异之。重学业该博,为当世儒宗。至于阴阳图纬、道经、释典,无不通涉。著周礼义三十一卷、仪礼义三十五卷、礼记义三十卷、毛诗义二十八卷、丧服经义五卷、周礼音一卷、仪礼音一卷、礼记音二卷、毛诗音二卷。李延寿北史列传第七十儒林下【解读】陶弘景是南朝人,生活在宋齐梁之间,曾任齐武帝朝臣,后隐居山林,又与梁武帝萧衍关系密切,被世人称为“山中宰相”。梁武帝信奉佛教,而陶弘景是道教茅山宗的开山祖师,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统治者兼容并存的宗教思想。陶弘景的思想继承了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理论,又吸

13、取了儒学和佛学的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北史100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88卷。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政权共233年的历史。作者为唐李延寿。沈重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在南朝时尤其受到梁武帝梁元帝的礼遇,北朝的周武帝也慕名征召他去讲学。从沈重为学的经历看,他兼通儒、释、道三家经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思想、佛教思想在社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儒家学者也重视对其经典的研习,这同时也给儒学注入新鲜血液。(1)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对三教基本上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2)南朝士族思想中有融合三教的企图;(3)在南北朝时

14、期,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不相上下,但统治者更重儒家。6北方各族统治者的大力倡儒材料一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于是擢拜太学生五人为佐著作郎,录述时事。晋书载记第五石勒下材料二魏道武(拓跋珪庙号)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人。太和(孝文帝年号)中,改中书学为庙号国子学,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开皇子之学。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于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汉。李延寿北史列传第六十九儒林上材料三洎保定(北周武帝年号)三年,帝乃下诏尊太傅燕公为三老。帝于是服衮冕,乘碧辂,陈文物,备礼容,清跸而临太学,袒割以食之,奉觞以之。斯固一世之盛事也。其后命轩而致玉帛,征沈重于南荆。及定山东,降至尊而劳万乘,待熊安生以殊礼。是以天下慕向,文教远覃。李延寿北史列传第六十九儒林上【解读】西晋灭亡以后,五胡杂居内地。在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封建化过程中,一些有远见的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儒家思想对巩固统治的重要作用,开始尊儒重道。而一些没有南逃的士大夫为了谋生也不得不与少数民族统治者合作,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