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053824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 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

2、: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分享经济由此产生。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

3、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网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

4、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Uber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8辆车子。这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工业革命时代是不断地创造物质资源,而分享经济时代的目的是对剩余物质资源的再次分配。B. 一女孩把自己穿过几次又不喜欢的衣服在淘宝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违背了分享经济的特征。C. 移动互联技术的

5、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享经济由此产生了。D. 随着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微创业变得简单而易实现。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分享经济中获利。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分享经济给经济、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B. 文章运用举例子方法,如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阐述了分享经济提供的产品具有丰富度和个性化特点。C. 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属性,表达了共享经济具有促进生活更美好的功能。D. 文章从个性化的需求、微创业的兴起、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述了分享经济给社会带

6、来的变化。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分享经济在近些年才火起来。我们所熟悉的房屋租赁,就是典型的分享经济。B. 分享经济一方面因产品过剩而产生,另一方面它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 分享经济由于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得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必须分开。D. 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答案】1. A 2. D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项,“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错,工业革命时代是不断创造物质资源,分享经济时代目的是对剩余物质资源

7、的再分配。C项,错在“分享 经济”产生原因不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而是社会资源的过剩。D项,因果关系错误,“微创业”实现是由于“分享经济”,不是“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述的相关分析能力。C项,文中没有分享经济具有促进“社会更公平”的表述,属无中生有。【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B项,文中没有“带来产品数量的增加”的表述,是产品过剩带来了分享经济。故选B。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

8、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项,文中没有“带来产品数量的增加”的表述,是产品过剩带来了分享经济。(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热闹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130平方米的。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

9、算是很廉洁的了。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张太心里就有点烦。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

10、,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门铃响了。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她的眼圈有点潮湿。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前

11、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她拉开门,看看外面

12、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外面是无边的灯火。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

13、。她赶紧站稳。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老师,再见!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 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C. 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D. 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再见”才揭示

14、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5.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6. 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答案】4. C 5. 优越与自得。张太只因为对门的房子面子比自家的小,就不把人家放在心上,当中秋时节自家的访客比对门家多而又感到自得。羡慕与孤窥。来访者的势利和虚情假意让张太厌倦,而对门的欢笑和快乐让张太心生羡慕,从而感到孤寂失落。怀想与失落。张太怀想起年轻时快乐的奋斗时光,发现已经失去当初的理想壮志,反观当下的“成功”生活,由之前的自得转为失落。 6. 结构上,“热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先写张太家和对门家经常有来访者的热闹,再写中秋期间两家宾客如云的热闹,最后

15、以对门家访者离去的热闹结尾,“热闹”贯穿全文。内容上,“热闹”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既点明了张太家来访者络绎不绝的热闹,也写出了张太家对门欢声笑语的热闹。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先写了张太的庸俗自得,再写了她热闹背后的孤寂落真,让张太的形象更加丰满。主题上,通过张太家和对门家热闹的对比,张太表面风光热闹和内心孤窥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抑物质追求扬精神追求的主题。【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语段作用,B项考核人物形象,C项考核艺术手法,D项考核语句含义。其中C项,文中没有肖像描写

16、。【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此题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注意结合“张太只因为对门的房子面子比自家的小,就不把人家放在心上,当中秋时节自家的访客比对门家多而又感到自得”“来访者的势利和虚情假意让张太厌倦,而对门的欢笑和快乐让张太心生羡慕”“张太怀想起年轻时快乐的奋斗时光,发现已经失去当初的理想壮志,反观当下的成功生活,由之前的自得转为失落”等情节和文中的关键词“自得”“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