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052802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Word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五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历史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韩菲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A.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 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 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D. 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答案】A【解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由材料“要在中央”可知,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B项错误,法家认为法是臣下必须遵守的,君主就不受法律的制约;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

2、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反映出当时A. 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B. 封建土地所有制因井田制的崩溃而确立C. 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D. 思想家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第一位思想解放运动时期”应该是百家争鸣时期,材料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处于诸侯争霸时期,材料中主张说明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3、,故A项错误。此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时期,故B项错误。“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属于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3.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西周实行宗法制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该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等级秩序,这套秩序的建立、维护与亲情相关。宗法制按血缘关系分配权力进而划分身份等级,符合题意,故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君主施政的理论论

4、述,不符合题意,故项错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尊卑关系,符合题意,故项正确。“各从所好,各聘所长”是李贽关于教学中要承认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故项错误。本题答案为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4.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与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

5、理解正确的是A. 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B. 二者在本质上没有根本不同C. 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D. 两种治理模式民众地位相同【答案】A【解析】管子明法解阐述的法治思想属于法家思想,这里的法治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民主社会的象征,因此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故A项正确,C项错误;前者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而后者的本质是民主政治,排除B项;两种治理模式中民众地位不同,排除D项。点睛:在法家的法治思想中,法律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它只是君主用来维护统治的工具,因此本质上属于“人治”。这与以民主为基础的

6、现代法治有根本上的区别。现代法治没有谁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法家的“法治”中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君权。5.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国家的积贫积弱B. 理学思想的影响C. 民族融合的加强D. 战乱的频繁发生【答案】B【解析】宋代理学思想兴盛,文人不再是“奢华、艳丽、裸露”,而是受到理学清高思想影响,强调气节、高雅的风度,故B正确;国家的积贫积弱不会影响知识分子风度,故A错误;民族融合的加强主要是少数民族影响,故C错误;战乱的频繁发生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主要原因。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

7、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宗羲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黄宗羲认为学校“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可知他强调的是学校可以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黄宗羲思想不具备近代民权意识,排除C项,D项中“实用人才”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7.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衣、衮、裹、裔、襄、亵、裕、卒等十二个字,而甲骨文中

8、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A. 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B. 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C. 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D. 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一个“衣” 字、一个“食”字可以衍生为很多不同的汉字是在强调古代社会生活在不断的发展而需要更多的汉字,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强调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汉字书写方式并未变化,使用的范围也未扩大,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和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8.“只是推极我所知,须要就那事物上理会。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得知?”提出此

9、观点的是A. 朱熹B. 王阳明C. 李贽D. 黄宗羲【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是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即“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故答案选A。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排除B;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反对把孔子“神圣化”,排除C;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排除D。9.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该诗描绘的绘画类型及其风格是A. 文人画,重视写意B. 山水画,重视写实C. 花鸟画,浓墨重彩D. 人物画,形神俱备【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是写意,它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

10、的抒发,这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活动,故排除C,选A。材料“画意不画形”,说明该绘画以写意为主,排除BD。10.中国绘画在唐代多有富贵、臃肿、华丽、多彩的特征,到了宋代则有清雅、单调、简朴的特征。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 新兴士阶层的崛起C. 宋代忧患形势严峻D. 佛道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实际要求回答宋代绘画特征形成的原因。经过唐末五代十国战乱,贵族阶层走向衰败,到了宋代,科举制得到完善,录取人数增加,再加上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导致了新兴士阶层崛起。该阶层与唐代的世家大族相比,出身低微、学养较深、清高优雅、士大夫精神浓烈,B项。商品

11、经济高度发展、宋代忧患形势严峻以及佛道思想的影响都不是导致材料现象主要原因,排除A、C和D项。11.隋唐时期,波斯人创立的袄教、摩尼教,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传入中国,在西域胡人中广泛流传。这一现象A. 体现了隋唐社会的开放B. 表明佛教、道教的衰落C. 成为中华文明先进性的表征D. 反映了儒学与外来文化冲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并能广泛流传,这就体现了隋唐社会是兼容并包、是开放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佛教、道教并非衰落而是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些外来宗教和中华文明先进性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

12、不涉及儒学与外来文化冲突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读懂材料的现象是在反映隋唐社会的开放。12.明朝统治者曾经把水浒传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A. 具有反专制的民主思想B. 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腐败C. 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D. 在民间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统治者”曾经把水浒传列为禁书只能是因为水浒传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而不利于统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水浒传不具有具有反专制的民主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只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列为禁书就不会在民间广泛传播,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3.下列关于我

13、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甲骨文是我国较成熟的古老文字B. 魏晋时期开创了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画风C. 楚辞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D. 京剧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用于祭祀,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故A项说法正确。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总结当时的画风,指出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酷似。故B项说法正确。C项,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此类作品汇编的楚辞一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故C项说法正确。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的产生标志着中国

14、古代戏曲的成熟。故D项说法不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4.汉书元帝纪载:“三月壬戌朔,日有蚀之。诏曰:朕战战栗栗,夙夜思过失,不敢荒宁。惟阴阳不调,未烛其咎。”材料中的思想被称为A. 大一统B. 天人感应C. 罢黜百家D. 表彰六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给出的“朕战战栗栗,夙夜思过失”“ 未烛其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巩固君权,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学说。即如果统治者不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于是历代帝王每遇灾荒经常思考自己的过错,故本题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思想15.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

15、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材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A. 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 吸收佛教道教思想C. 趋于世俗化大众化D. 具有思辨性哲理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平易近人、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等字眼一再强调宋代儒学已经趋于世俗化大众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学世俗化大众化而非正统地位受到冲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儒学世俗化大众化而非思辨性哲理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6.关公形象早为中国人所熟知,三国演义问世后,更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元朝政权逐渐认可对关公的敬奉,成为“忠义”的化身。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小说的影响力决定了政治走向B. 统治思想与民众认识出发点一致C. 理学观念影响关公形象的塑造D. 关公信仰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三国演义扩大了这一崇拜的影响范围,但小说无法决定政治走向,排除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