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07.陶罐和铁罐(教案)

上传人:梦** 文档编号:121032347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07.陶罐和铁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07.陶罐和铁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07.陶罐和铁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07.陶罐和铁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07.陶罐和铁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07.陶罐和铁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07.陶罐和铁罐(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罐和铁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要求会写11个字。练习查字典,读懂奚落、懦弱、争辩、恼怒、羞耻、轻蔑、和睦相处、朴素、陶、流逝、宫殿、掘等字词的意思,读懂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同时结合课文学习,读懂这些词语表达出来的形象特征和作者的情感态度。2练习抓住重点复述课文,能够比较详细地复述课文中两个人争吵的部分,简要复述结果部分。3通过读课文体会“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做人应该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友好相处”的道理。4首先,体会对比的写法,赏析语言的准确性,体会两个角色态度和性格的不同。其次,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二、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家乡有句俗语“没有勺子不碰锅的”,意思是人们

2、在一起经常会出现各种矛盾,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因为琐碎小事就吵起来没完没了,应该和睦相处。但是,在国王家的厨房里,两个罐子却无缘无故地争论起来了。请同学们打开书,先大声自读课文,读准课文生子的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一)自学课文,读准字音,理解不懂的词语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生字,借助汉语拼音认读,并结合课后要求,画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词。2同桌互相检查对要求会认的字的认读情况。前后桌交流哪些字音比较难读难记。3检查学生认读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难读难记的字音做记录。4指导学生分组查字典,读懂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朴素的意思,读懂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再读词语的同时

3、,顺便引导其理解争辩、恼怒、羞耻几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读懂句子和段落的意思。5读课文,随着将课文读的通顺,顺便读懂陶、宫殿、流逝、掘的意思。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将课文读通顺、读流畅。(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复述课文内容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讲述这个故事。指导要点:把争吵的过程讲清楚,把故事的结果和陶罐的表现讲清楚。(三)交流读故事的感受1读了这个故事,你对陶罐和铁罐分别有怎样的印象呢?铁罐:欺负人、蛮横、瞧不起人。陶罐:谦虚、温和、忍让、期待和睦相处。2体会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四)研读课文19自然段抓住作者对两个角色对比鲜明的行为、语言描写,体会对比的写法,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的

4、不同意思,赏析语言的准确性,体会两个角色态度和性格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1读课文19自然段,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铁罐奚落陶罐的。读后,要求学生勾画出写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并在突出表现了铁罐态度的词语下面画线。2学生交流文中具体写铁罐奚落陶罐的行为。3提示学生再次读书,思考作者是怎样写陶罐的谦虚、忍让、希望和睦相处的特点的,边读边勾画出具体表现陶罐特点的词语。4细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在作者笔下,故事中铁罐和陶罐的态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体会:(1)铁罐:奚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引导思考句子的意思,抓住“敢”“子”来体会铁罐的轻蔑不尊敬。(奚落就是专门说人家的

5、短处,取笑对方。“你敢吗?”不是铁罐不知道对方敢不敢,而是明知对方不敢而故意发问,其实是在揭短啊。这就是奚落。而且,铁罐将对方称之为“陶罐子”,加上一个“子”跟“陶罐”,有区别吗?在这里,这“子”在表达着对对方的极度瞧不起、不尊敬对方啊。这是对铁罐人格的入骨刻画。)陶罐:“不敢,铁罐兄弟。”引导学生抓住“不管、兄弟”来体会谦虚、和气的特征。(什么叫谦虚?实事求是,承认自己有短处。但是,并不失人格魅力“铁罐兄弟。”他将对方称之为兄弟,不为你的人格低下而发怒、气氛,这是一个怎样宽宏大度啊!)(2)铁罐:轻蔑。“我就知道”跟“我知道”,体会两句话语气是不一样的。(“就知道”是原本的,而不是刚知道的,

6、“就知道”将原本轻蔑的语气加重了。所以作者说“更加轻蔑”,在这里,作者用了“懦弱的东西!”这样的句子,表现铁罐的人格特点不单单是瞧不起、揭短了,他开始羞辱对方。)陶罐在这时候还是不亢不卑,为什么要争辩?陶罐想告诉对方:承认短处,不是懦弱。我也有自己的长处。(3)铁罐:恼怒。抓住铁罐听了陶罐的争辩,竟然“愤怒”了,引导学生体会:因为什么愤怒,陶罐想说他自己也有长处,铁罐竟然不能容忍陶罐有一点长处,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嘲讽、羞辱辩解,这是何等霸道啊!在这里,铁罐的傲慢、无理在升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消失掉。”看不起对方到什么程度?盼着你赶快消失连在一起相处都不愿意。陶罐:则继续克制。“

7、何必这样说呢?”面对对方的羞辱,陶罐仍然大度,“何必”在这里充分的传递出了这样的意思。(4)铁罐的傲慢则继续升级。抓住“和你在一起都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引导学生体会:这里,铁罐不再说陶罐是懦弱的东西,而改成了“你算什么东西!”“算”这个词用得好啊,你的身份地位跟我并不平等,怎么能跟你相处呢?而且,不再是“盼望”对方消失,而改为:“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简直就是欺负人,在用自己的长处对比别人短处的时候,横行霸道到了极致!陶罐知道这样的人不可理喻,干脆不再理会。随着引导学生体会,指导朗读。(五)深入体会文本主旨文章的结尾令人可笑,同时也是令人惋惜的。谈一谈,最后的结局可笑在哪里?令人惋惜在哪里?给人启示在哪里?(六)总结写法人物的一个特点,通过写他与其他人互动、对话过程中的态度变化,就能够写得非常具体。就本课而言,就是写他变化着的神态、语气和话语内容。(七)小练笔观察一段人物对话,将人物对话内容和对话时神态语气的变化观察细致,说一说,再写下来。 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