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子课题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21023311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子课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子课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子课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子课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子课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子课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子课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子课题:少年儿童生命教育有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负责人:李燕梁家墩中心学校一、研究背景身心和谐统一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实和未来,要求人们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无一不与学校培养的人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关,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整个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诸环节中的核心,它从根本上制约着学生的其他素质的发展。二、课题概念的界定和实验的意义“学校心理教育”或者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实施的旨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教育,即以心理学、教育学、

2、社会学、医学等软科学的知识和原理,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挥积极的干预和影响,形成、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并结合学校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的教育。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的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心理教育,它只能是“渗透”心理教育内容,而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教育则称为“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心理教育进入到“学科渗透”层面,对参与实验的任课老师的心理学素养和教学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学科渗透”的主导,达成心理教育目标离不开教师,这对实验教师是一

3、个极大的挑战,但心理教育只有进入到“学科渗透”这一层面时,学校心理教育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各学科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最广泛、最经常,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学生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开拓、心理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时空中完成的,如果忽略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因此学科教学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是落实心理教育的主渠道。要使中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品质完善,就要加强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举措,同时心理教育只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才能使心理教育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成果。心理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主要

4、的途径应该是与学科教学过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学科教学中自觉、主动应用心理学原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发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同时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中,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三、研究目的本课题实验紧紧抓住学生成长发展的根本心理素质进行研究,立足于学科教学,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心理自我完善能力作为研究中心,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具体地说,有如下目标: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实验,探究学校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切实解决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为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提供基本的工作依据。通过在学科

5、中进行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自觉学习心理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各自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教学模式。为学校心理教育积累经验,以供借鉴。四、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具体操作(一)组织学习心理教育知识,掌握心理教育理论1.进行有关内容的心理学知识学习。 2.对教材进行研究,对其中蕴含的心理教育资源进行甄别、整理。各科教材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无论是工具课、人文课,还是自然课、技能课,都有许多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教育内容可资利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调查,了解当今学生心理状况,认识到“学科渗透”

6、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各科教师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并形成了系列。(二)抓住工作重点,规范研究行为。尽管现行教材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但只要任课教师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参与课题的科研和实践,掌握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就可以有效地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标。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善于了解他人,懂得如何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正确的归因;、音乐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如何从音乐中感受美总之,各学科中的心理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或模式,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对心理健康

7、教育重视,是否对教材给予挖掘和拓展。只有在所有教师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挖掘与参与下,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三) 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环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一)、科学地设定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各科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片面的教学目标只简单定位于知识的传承,仅把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单线过程,这是不全面的。各科课堂教学的目标除了其知识

8、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外,还应包含心理教育内涵。美国学者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并分出不同层次,列出其可观测的行为,这一目标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它不仅指向“教养目标”同时兼顾了“发展目标”、兼顾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个性的形成。克伯屈则认为,学生的学习包括“主学习、副学习、辅学习”三大类。“主学习”即直接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副学习”即相关的思想和观念,“辅学习”主要指学习时养成的态度、思想、情操和兴趣等。显然,各科教学的有机渗透,首要的是施教者本身必须明了教学目标的综合性,不仅注意学生的“主学习”、“副学习”,而且非常注重学生的“辅学习”,科学地

9、设定心理辅导目标,有效地实施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落实对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措施,首先要重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的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职业情操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和职业兴趣素质等。(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主要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方式和活动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心理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0、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绝大多数中学生心理发展是正常的,对这些学生心理教育的职责是促使他们发展得更好。2、示范引导原则 教师的情绪、情感、素养及其他心理品质是学校中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每个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决不带着不佳心理状态走进课堂。无论任课教师碰到何事,在课前必须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精神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并以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和引导学生。 3、愉快教学原则 在学生心理教育中,有些心理问题和课堂关系甚大,为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师的爱心和运用一些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把学习的主动

11、权交给学生, 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 这样,学生的有些问题就能通过愉快体验而加以解决。 4、整体和部分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科渗透”过程中,班级是一个整体,每个学生的丰富的心理也是一个整体,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整体,但是,每个学生又是一个个有个性的个体,这样也就要求教师把整体的班级、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相结合起来有机进行。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学生中共性的发展性指导,训练的是整体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心理和非智力心理诸方面。 5、民主性原则 师生之间在课堂上也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应平易近人地观察学生反应,倾听和

12、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 6、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科渗透是师生双边活动,交叉、融合、影响的过程,在渗透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主体地位,制订渗透内容、计划、目标,并“导演”着整个渗透过程;而学生是学习主体,是渗透心理教育的对象,通过课堂学科教学这一载体,学习主体在心理上产生变化,这无疑要求教师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这一主体作用,为此,“学科渗透”必须将主导性和主体性紧密结合起来。7、渗透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是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是“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单独立项”。凭空说教,更不是系统的心理教育。这种渗透是让学生接受“暗示”、“感染”、“熏陶”进而“顿悟。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本学科的独特的教学任务时,巧妙地渗透进行心理教育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优化心理品质。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2、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3、编辑系列化“学科渗透”优秀教案4、编写各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教学模式集-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