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剩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2018110701101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021177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81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剩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201811070110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北剩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201811070110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北剩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201811070110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北剩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201811070110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北剩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201811070110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剩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20181107011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剩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201811070110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荆州中学荆州中学 2018 20192018 2019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考试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考试 历史试题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 24 小题 每小题 2 分 共 48分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 评论一 百年喜读樽前兆 万里惊看海外文 评论二 其书罗 列甚远之国 指掌形势可谓奇书 评论三 欲制夷患 比筹夷情 尤为有用之 书 据上述评论 推断此书应该是 A 孔子改制考 B 海国图志 C 天演论 D 变法通议 2 鸦片战争后 姚莹写下 康輶纪行 冀雪中国之耻 重边海之防 欲吾中国稍习夷 事 以求抚驭之 方耳 该

2、书的意义在于 A 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 B 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 拉开 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历史帷幕 D 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3 曾担任清政府驻英 法 俄国大使的曾纪泽认为 近今百年西人之富 不专在机器之创 兴 而 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 他还主张 博心一志 自讲商务 上下同心 与洋人争利 然后可免坐困之 弊 下列史实能体现该思想的是 A 禁烟运动与创办军事工业 B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C 体 用之争 与新文化运动 D 预备立宪与辛亥革命 4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 郑观应的 盛世危言 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 但其开头 一篇却 是 道器 大讲中学为道 西学

3、为器 郑观应此举 A 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 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 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 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5 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 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 摆和 缺乏远见 下列议论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欲自强必先裕饷 欲浚饷源莫如振 兴商务 C 以筹饷练兵为急务 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D 廓清积弊 明定责成 必从官制 入手 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 次第更张 6 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倡导 用科学的态度 精神 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 切传统观 念和社会问题 以至于人生 二者

4、的区别是 前者重在科学技术 后者重在科学精神 方法 前者属于制度层面 后者深入到文化层面 前者用于反侵略 后者推动思想解放 前者的思想来源于西方 后者的思想源于传统文化 A B C D 7 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 分 只 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 反叛精神 主要表现在 A 否定君主制 B 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 C 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D 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8 19 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 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 中西饮食异宜说 论中西民情不同 中西政情之别 一类文章屡见不鲜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 涉及 政

5、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外交 习俗 法律 思想 学术等各个领域 这一现象表明 中国知识分子 2 A 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B 突破了 中体西用 思想的束缚 C 知 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 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9 君为主 则必尧舜之君在上 而后可久安长治 民为主 则法制多纷更 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 不无流弊 惟君民共治 上下相通 民隐得以上达 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 和所学 知识判断 这段文字的作者属于 A 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B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 C 维 新运动中的维新派 D 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 10 1905 年 粱启超在 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 一文中指出 中华民族

6、是我国境内所有 民族从 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 大融合的结果 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 是多元混合的统 一大民族 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 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梁启超提出的 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 A 进一步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发展 B 是传统 华夷 观念的延续 C 适应了当时 排满 的反清革命 D 丰富了 民族主义 的内涵 11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 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 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 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12 新青年 载文称 你要想有益于社会 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

7、造成器 须使各人自 己充分发展 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 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 这一 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 倡导民主科学 B 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 反 对愚昧迷信 D 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13 1917 年陈独秀在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中写道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 而学士文人对于 颂扬功德 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 杜诗 还是照旧推崇 一般社会 应用的 文字 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 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A 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 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 反 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 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14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 五四爱国运动 最足以构成新

8、文化运动前 后期的分水 岭 因 为从这一事件开始 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 破 下列 现象可作为这种 突破 表现的是 A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 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 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15 蔡元培在 发刊词 中提到 囊括大典 同罗众家 之学府也 各国大 学 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 文学 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 常樊然并屿其中 此思想自由之通则 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此材料体现的理念 A 直接否定了尊孔复古的思潮 B 传播西学 彻底否定中学 C 以 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 D 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 16 1922

9、 年创刊的 今日 曾刊发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 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坚 持认为 这是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 变节 这说 明 A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B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C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任重道远 D 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17 学者金观涛 刘青峰在 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 自由主义 一文中说 第 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而且影响到对 凡尔赛和约 3 的 解释 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

10、一战后 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 变 是 A 从宣扬科学到反思 科学万能 说 B 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 C 从盲 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 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 宣传社会主义 18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920 年 l1 月拟定的 中国共产党宣言 指出 共产主义者的目的 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 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 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 要铲除资本制度 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 材料 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 A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 B 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 C 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 D 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 19 以下是近来解

11、密的 蒋介石日记 1923 年 9 月 22 日 下午看 马克思学说概要 10 月 4 日 上午复看 马克思学说概要 下午看 概要 10 月 13 日 晚 看 共产党 宣言 10 月 16 日 看 共产党宣言 10 月 18日 看 马克思传 下午 看 马克思 学说 乐而不能悬卷 由此可见 A 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 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必然选 择 C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 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 改变 20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民族的反思 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 中 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 渐知诸事不如人 只有学习西方

12、第二次则是反思 何 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 B 第二次反 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C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 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 D 追求民族独立和国 家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 21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 模糊的了解 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 对 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 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 外来药 较之先前的 古时丹 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 文中的 外来药 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 界 C 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 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 文化 22 从洋

13、务运动 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 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 但是对救亡 需 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 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 不成 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这种 不成熟 的核心体现是 A 军事准备不足 B 政治经验短缺 C 思想理论肤浅 D 经济基础薄弱 23 陈旭麓在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中写道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 孰是孰非 而是转到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 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 先是戊戌 紧接着是辛亥 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 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这主要表明当时 他们 A 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B 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 扬 C 对

14、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D 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 24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民主 共和 民主与 科学 及 马克思主义 的演进过程 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救亡图存 C 实践民主共和 D 反对专制统治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 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 3 题 其中 25 题 25 分 26 题 12 分 27 题 15 分 共 52 分 25 25 分 鸦片战争后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 放的潮 4 流 一浪高过一浪 从学造器物 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 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阅 读下列

15、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 当时的人颇有批评 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 而在无人无才 此皆政教之过也 西洋技巧文字 似 不可纷纷讲求 致群鹜于末 而忘治道之本 不思整饬纪纲 纲常伦理 而惟 骛 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 日本仿行西法 大小取法泰西 月异而岁不同 中国专 注于造船 制器 练兵 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 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二十多年前草写 中国政治思想史 的时候 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 见中的一小半 他的思想 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 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 因此我的论断不 免有 舛误的地方 例如我说 康

16、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 托孔子 以为变法 之口实 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 多看他的著作 细研他的思想之后 我发现这 个论断几乎与真 相恰相反背 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 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 其 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 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萧公权 问学谏往录 材 料三 在北京大学 1918 年 11 月所组织的演讲中 李大钊说 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 这 回战胜的 不是联合国的武力 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 是全世界的庶 民 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 就是这样开始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 劳工 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请回答 北京大学日刊 1918 年 12 月 6 日 5 1 据材料一 指出刘锡鸿和郭嵩焘主张的不同之处 4 分 据此分析两者分别代表哪一 派别 2 分 2 据材料二 指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2 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分 3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 1 分 这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8 分 26 12 分 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