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第四讲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019581 上传时间:2020-02-1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四讲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四讲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四讲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四讲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四讲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四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管理史第四讲(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教育管理史 主讲教师 王建军 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一 人性认同观念 二 组织目标价值取向 三 领导行为模式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一 人性认同观念 人的发展是自 然本性的发展 道的本质是自然的 人性的本质也是自然的 人在自然中具有主体地位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一 道的本质是自然的 一 人性认同观念 人的发展是自 然本性的发展 老子 有物混成 先 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 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 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

2、生万物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二 人性的本质也是自然的 一 人性认同观念 人的发展是自 然本性的发展 老子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 人具有 素朴 的本性 犹如婴儿一般 无 知无欲 庄子指出人性即自然 它 与自然混同一体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三 人在自然中具有主体地位 一 人性认同观念 人的发展是自 然本性的发展 n老子说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 大 而人居其一焉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二 组织目标价值取向 顺其自然 教育的作用就应该是促进人的自然本性的 充分展现 而不应该是相反 人类社会

3、的 发展也只能是保证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 而不能是相反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一 反对道德形式主义 二 组织目标价值取向 顺其自然 老子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有忠臣 老子 法令滋彰 盗贼 多有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二 崇尚率真质朴 倡导特立独行 二 组织目标价值取向 顺其自然 老子要求人们 绝仁弃义 绝 圣弃智 绝巧弃利 达到 无 知 无欲 无事 无情 无争 的 无为 境界 庄子要求人们顺从自然之道 达 到 保身 全生 养亲 尽 年 的 天乐 之境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三 淡化名利

4、 生而不有 老子提倡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生而弗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 居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功成而不有 道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 道资助万物却不自 恃己能 道长养万物却不居心主宰 老子将这 一品格称之为 无为 老子认为 依天而论人 这些特性也应该为人类所取 二 组织目标价值取向 顺其自然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老子 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三 领导行为模式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无为 是指不必要的作为 强作妄为的意 思 不言 是不要强行说教 不乱加说教 道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 无为 道生养万 物 顺任万物自我化育 自然生长 教育 管理的根本原则

5、就应该遵循这一自然法则 以促成人们自成自生 自我化育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反对将外在的 人为的所谓知识去教 育人们 要摈弃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 内容 在教育过程中就不能强作妄为 或乱 加说教 将违逆自然法则的 有为 来 损害人的本性 老子 三 领导行为模式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一 管理者首先要知 常 三 领导行为模式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常是代表万物混成及原始反复运作的本质与法则 老 子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 凶 老子提倡 贵师 老子心目中的教师是顺应自然规律行事 的有道之人 老子 二十七章 中是这样描绘的 善行

6、无辙迹 善言 无瑕谪 善数 不用筹策 善闭 无 关键而不可开 善结 无绳约而不可解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二 管理者必须要加强本身素质的修养 三 领导行为模式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老子 是以圣人之言曰 我无为 而民自化 我好静 而民自正 我无事 而民自富 我无欲 而民自朴 庄子 静则明 明则虚 虚则无 无则无为而无不 为也 水静犹明 而况精神 圣人之静乎 天地 之鉴也 万物之镜也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三 管理者要有自知之明 三 领导行为模式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如何才能做到 静 老子认为关键是要做到 自知 他看到常人的 通病是 明于知人

7、 昧于知己 老子 不自见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长 只有不固执己见 才能成功 然而就是成功了也应该做到 果而勿矜 果而 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勿强 老子对管理者要 求说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三 领导行为模式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四 管理者要坚持 贵柔尚弱 原 则 老子 反者 道之动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 音声相知 前后相随 矛盾的双方又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从而导致了事物的 运动发展 老子 祸兮福之所依 福兮祸之所伏 孰 知其极 中外教育管理史

8、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在教育管理中该如何来把握这种转化 三 领导行为模式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老子依据 柔弱胜刚强 的观点 提出了 贵柔 尚弱 的管理原则 老子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曰 坚强死之徒也 柔弱生之徒也 弱者道之用 认为道的妙用 在于它制造万 物 辅助万物 支配万物 用的就是柔弱之法 即顺应之法 潜移默化之法 老子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三 领导行为模式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管理者经常保持 柔 的姿态 就会永远充满活 力 生机勃勃 有利于无为而治 老子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 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 无知无欲 使夫智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 治 如若不然 遇事傲骨峥峥 盛气凌人 锋芒毕 露 则容易招灾惹祸 导致管理的失败 在教育管理中该如何来把握这种转化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四讲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三 领导行为模式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在教育管理中该如何来把握这种转化 庄子也同样看到了事物矛盾的两面 庄 子 齐物论 中说 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 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 果且无彼是乎哉 那么 在管理上该如何处理这类问题 庄子 提出了 齐是非 齐善恶 齐美丑 的 齐物论 第四讲结束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