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9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0964890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7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9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9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9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9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9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9(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用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

2、、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

3、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

4、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解析:选AB项,强加因果。“人的主

5、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和“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文章第一段中说:“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也就是说,“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根本原因是“海量的数字化记忆唾手可得”,而且成本低。C项,以偏概全。文章没说“隐私权的提出”也是为了对抗大数据。D项,曲解文意。此项说法不符合文意,“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应掌握“被遗忘权”,进行“适度的、合理的遗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

6、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解析:选DD项,张冠李戴,文章不是“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本文讨论的话题是“被遗忘权”。文章的论述结构如下:首先,介绍在大数据时代,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遗忘变得困难,引出了“被遗忘权”的定义。接着,第二、三段具体阐释“被遗忘权”的重要意义。最后,第四段通过论述“被数据化”的不利影

7、响,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要“适度的、合理的遗忘”,再次强调“被遗忘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解析:选BB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并没说“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二轮复习定向一、聚焦考情(一)大

8、稳定2018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延续2017年命题策略和考查形式,选取社科类文本,紧扣考纲从不同角度命制题目,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第1题契合考纲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题契合考纲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3题契合考纲考查考生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二)小创新选文上选文更贴近时代,着眼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用切身感受体悟文章的内涵之美、说理之透。选文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选文聚集中华传统文化(如2018年全国卷“诸子之学”)、社会现实问题(如2018年全国卷“被遗忘权”、卷“文明弹性”)等,倡导优秀文明对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促进

9、作用。题目上第1题:选项较以往概括性更强,由“文字变化游戏”向真正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转变。第2题:选项特征更加明显,立足于文体特征命题的理念得以强化。2018年3套全国卷论述类第2题共12个选项,11个选项都出现“论证”字眼,只有全国卷第2题C项出现了“分析”“辩证”等字眼。第3题:选项思维含量增强,与2017年相比,选项标志词(标志复句关系的词语“如果就”、标志结论或趋势的词语“可见”“启示是”)明显减少,更注重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二、诊断学情通过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二轮复习应注意以下两点。1从答题时间安排上看:作为高考语文第一大题,考生常因过于重视或紧张而造成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过长,进而造成

10、整体答题的被动。2从易失分题型上看:论述类文本第1题是基础题型、常规题型,各选项只是对选文重要信息的概括分析,作答相对较易;而第2题的作答常因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把握不准和文意理解不透而失分;第3题的作答常因对选项的逻辑推理理解偏差而失分。一、从读文上提速论述类解题必须“快读”“准读”全国卷整体上加大了阅读量,但阅读量加大,时间不变,这就要求考生应提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速度,做到快读、准读,为后面其他题目的解答留足时间。1先看文章标题或出处,快速弄清文本主要论述了什么标题或出处往往提炼概括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表达的是什么观点,抓住其中关键词就可以快速弄清文本论述的主要内容。如2017年全国

11、卷,选文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文本论述了“气候正义”的问题,并且“气候正义”只是中国参与中的一个视角。又如2018年全国卷,选文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从标题上就可直接看出文本的核心话题是“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的关系”。2再标各段落中心句,快速把握文本基本的论述结构具体方式是快速阅读全文,标出各段落的中心句(段落中心句通常在段首或段末),弄清各段落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思考总结段落间的关系,把握文本的结构,看文本是属“总分总”结构,还是属“总分”结构;等等。如2018年全国卷选文分析(文本可参见分册一读本P1

12、):段落中心句基本结构第1段段首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动态和谐。引出中心论题总分总第2段段首其一:空间弹性。分论题一第3段段首其二:制度弹性。分论题二第4段段首其三:意义弹性。分论题三第5段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是意义重大的。总结全文(二)准读以题带文,捕捉“敏感点”1“敏感点”有哪些(1)选项中表概括、表分析、表推断等的字眼:如2017年全国卷T1A项标示:“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表分析)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表推断)乡痛(表概括)。”(2)原文对应的各类关键词语:表时间、数量的词语;表修饰限制的词语;表指代的词语;表观点(或作结论)的词语;作阐述的词语;表句间关系(如因果

13、、转折、条件、假设等复句关系)的关联词或层次关系(如表举例论证)的词语;等等。如下面2016年全国卷选文片段标示: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表句间关系)这(表指代)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表句间关系)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表修饰限制)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表句间关系)确(表修饰限制)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表数量)“实录”,那么(表句间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表修饰限制)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表时间)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表修饰限制)程度,也(表句间关系)使

14、历史学家开始(表修饰限制)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2“以题带文”如何做以题带文,捕捉“敏感点”的具体方式:(1)细审选项,即在上一步“快读”文本之后审明选项,标出选项的“敏感点”;(2)细读文本,即根据选项提示,迅速找到原文对应区间,标出文本的“敏感点”;(3)把握内容,即准确概括相关原文的主要意思,从而为判断选项的正误奠定良好基础。如2017年全国卷T1A、B两项“以题带文”列举分析: 细审选项 细读文本 把握内容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

15、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青花瓷的发展。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原料本土化使青花瓷崛起,与外来文化风格融合,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时尚。二、从薄弱点增分诊治2、3小题易失分的问题 (一)第2小题失分探因论述类第2小题为论证分析题,重在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联考查,考生失分的原因常有如下几个方面:1因不明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而失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设误选项(2017全国卷)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