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0927178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泽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高二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测试范围:人教必修3第14单元。一、选择题1.文心雕龙论说:“战国争雄,辩士云涌。”又史记李斯列传云:“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材料所描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急剧变革的发生B. 私学教育的不断扩大C. 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教育对象与范围日益扩大,知识分子阶层迅速兴起,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形成了“辩士云涌”的百家争鸣局面,故A项正确。B、C两项是社会变革

2、的具体表现,不属于主要原因,故BC排除;D项是“辩士云涌”的结果,不是原因,故D排除。2.“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这些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 孟子B. 老子C. 孔子D. 墨子【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和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材料“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体现的是朴素的辩证法和无为而治,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强调的是民贵君轻,A选项排除。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C选项排除。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和非攻,D选项排除。3.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48年,楚司马苏掩奉命整治军赋,他对不同类型的田土、山林、水泽等做了精密的测

3、量和计算,然后依据收入确定军赋的数额。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 土地国有制度遭到破坏B. 人们已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C. 国家专营思想开始出现D. 诸侯争霸推动各国变法开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对不同类型的田土、山林、水泽等做了精密的测量和计算”,可得出人们已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的破坏,排除A。材料只是体现测量中运用到数学,无法体现国家专营,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各国的变法,排除D。4.楚辞产生受到楚地民歌和音乐的直接影响。当时,诗书礼等已成为楚辞作者诵习的对象,九歌中橘颂的句式与诗经几乎一致。这表明A. 楚辞融浪漫与现实主义风格于一体B. 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

4、头C. 楚辞带有文化融合痕迹D. 儒家文化是楚辞核心文化内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楚辞的产生受到楚国的地方民歌和音乐的直接影响,说明楚辞主要是楚地的文化,同时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即说明楚辞带有文化融合痕迹。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看不出楚辞融浪漫与现实主义风格于一体,而且楚辞主要是浪漫主义的,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而不是楚辞,排除;D项,诗书礼是儒家的典籍,它们“成为楚辞作者诵习的对象”,并不能表明儒家思想是楚辞的核心文化内涵,只能说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排除。5.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

5、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 无为而治B. 崇尚节俭C. 轻徭薄赋D. 民贵君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意思是天下万物都要死,死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没必要太过悲哀,不提倡厚葬,所以汉文帝强调的是崇尚节俭,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无为而治,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轻徭薄赋,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民贵君轻,D选项排除。6.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A. 百家争鸣,思想自由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 君权

6、神授,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一则治、一则安”等字眼意在强调只能用一种思想来治理国家,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吻合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对思想自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天人感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权神授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7.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 课程设置多样化B.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D. 向社会下层扩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太学属于官方的教育机构,因此,太学开设这些课程,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与制度

7、化,C选项正确。材料中重点在于强调开设这些儒家教育课程的机构为太学,属于官方教育组织,而不是强调课程设置多样化,A选项排除。走向世俗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向社会下层扩展,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选项排除。8.在古代,“佛教对中国的哲学、艺术和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不象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A. 佛教教义很难得到普通百姓的接受B. 佛教的传播受到历届统治者的压制C. 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D. 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抵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它并不象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说明佛教

8、不能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儒家思想的抵制,故D正确;佛教在中国传播,被很多普通百姓接受,在南北朝时期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故A错误;南北朝时期,历史上信佛好佛倡佛的皇帝很多,B错误;结合所学,隋唐时期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故“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表述错误,排除C。9.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造纸术的突破B. 科举制的完善C. 图书买卖兴盛D. 印刷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雕版印刷业发达,技术臻于完善,而且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

9、印刷术,进一步降低了印刷成本,提高了印刷效率,故D项正确;造纸术的改进是在汉朝,故A项排除;科举制度完善不可能出现“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故B项排除;图书成为商品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10.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3岁时的朱熹曾和父亲朱松有过一段对话。朱熹问:“父亲,日何所附?”父曰“附于天。”又问“天何所附?天之上何物?”一席话问得朱松惊讶不已。下列观点符合成年朱熹对世界本原问题论述的是A.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B.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答案】A【解析】朱熹属于理学家,提出万物本源是天理,故A项正

10、确;B是王阳明思想主张;C属陆九渊思想主张;D是道家思想主张,排除。11.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之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以下观点,与其上述思想明显不同的是A.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B.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C.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D. “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答案】A【解析】【详解】王阳明认为学问贵在自身的心得体会,通过自身的内心反省认为是不对的东西,即使这言论出自孔子,也不能认为是对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对孔子言论的怀疑。而A项称赞孔子为“至圣”,与题干观点明显不同,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都是认为圣人与

11、普通人是一样的,与王阳明主张不能盲从于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本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材料信息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12.宋朝在房产交易方面建立了许多完备的制度,其中的“求田问舍”制度规定:当有房产需要要出售时,业主必须先征询族人、邻人们的意见,上述人群享有优先购买权,这一制度在此后历代沿用。这反映了当时A. 政府严格限制房产交易B.

12、 坊市制度推动市场繁荣C. 经济交易渗透儒家伦理D. 不抑兼并激化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在房产交易时,业主需要先征询族人、邻人的意见,并享有优先购买权,可见宋朝时期的经济交易受到儒家伦理的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并没有限制房产交易而是进行规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坊市制度和土地兼并,故B、D项错误。13.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A.

13、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B. 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C. 与社会生产关系紧密D. 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答案】C【解析】【详解】以我国古代三部农学著作记载的内容为例,书中农作物的优选优种等生产技术,说明了我国古代的科技主要服务生产实践,所以C项为正确答案;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并未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排除A项;指导古代生产实践技术的农书与数百年后的理论,即19世纪中期西方学者提出的进化论无关,排除B项;优选优种的原则和农业技术,与经济布局变化无关,排除D项。【点睛】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轻理论。14.黄宗羲虽然对专制政治思想进行了极为大胆的反抗,但专制主义制度依然稳固如常,其思想于社会中荡起涟漪,却未翻起风浪

14、。其根本原因是A. 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B. 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C. 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D. 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意识是上层建筑的反映。因此,专制主义制度依旧稳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即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故答案为A项。B项属于黄宗羲思想的特点,不是其思想未翻起风浪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导致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因此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属于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不是其思想未翻起风浪的根本原因,排除。15.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说:“人心本无所谓天理,天理正从人

15、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亦无理之可言矣!”王夫之也说:“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由此看来,两人的主张A. 与社会人欲泛滥相印证B. 认为人欲与天理相依相存C. 已经得到社会普遍认同D. 认同王阳明“心即理也”【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欲与天理相互依存的思想,故B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当时社会人欲泛滥的信息,“人欲恰好处”并不等于人欲泛滥,故A排除;明末清初,两人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社会普遍认同,故C排除;陈确与王夫之认为人欲与天理相互依存,并不是认同王阳明心学,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欲与天理的关系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6.中国历史上的手工业技术、科技发明创造等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家庭世代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集中到一人身上,从而形成了历史上众多的“祖传秘方”。据材料可知A. 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