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文(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0927066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文(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甘肃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文(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甘肃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文(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甘肃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文(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甘肃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文(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文(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文(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共30小题,共60分)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A.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B.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C.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D.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指的是宗法制,“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指的是分封制,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认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

2、统治。故答案为A项。B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始皇开创的,排除;C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西周并未打击异姓诸侯,排除。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 宣扬“君权神授”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B. 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C. 新儒学从根本上脱离“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D. 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道之大原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3、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戒,D项能够完整反映董仲舒的思想意图,故D项正确;董仲舒没有否定王位世袭,A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吸收的是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强调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了董仲舒以“天”制约天子,使天子必须“行仁政”的思想,C错误。3.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

4、,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 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

5、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地方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4.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由此可知,班固A. 推崇重农抑商政策B. 有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C. 有农商皆本的意识D. 主张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班固认为“食和货谓,二者,生民之本”说明比较重视农业和商业,属于农商皆本思想,C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农商皆本思想相反,A错误;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B错误;

6、材料没有说明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信息,D错误。5.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A. 君相矛盾得到了缓解B. 宰相权力遭到削弱C. 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D. 中枢权力机构完备【答案】C【解析】【详解】唐初中书省,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拟出各种方案,最后由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君相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

7、主旨不是在说宰相的权力遭到削弱,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中枢权力机构完备,故错误。6.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 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D.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答案】C【解析】【详解】注意题干“根本出发点”,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正是因为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故C正确;ABD三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符合根本出发点的说法,排除。7

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C.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D.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中“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

9、此角度出发,说明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故B正确;AC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D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A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联系所学鸦片战争的世界背景分析解答。8.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记载,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这一现象说明A. 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盛行B. 洋货成为国人生活必需品C. 天津通商开国人社会风尚变革先河D. 西方文明

10、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说明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D正确;A、B和C说法不符合事实。9.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 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C. 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D. 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一度宣布废

11、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体现了小农经济思想,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时期空想性和落后性的一面;材料“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体现了实行婚姻自由,具有进步性,因此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近代化进程,故A项排除;C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权的性质,故D项排除。10.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A. 大国中心

12、外交观念逐步削弱B.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C.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D.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答案】A【解析】【详解】李鸿章对签约的认识由传统华夷观下的“议和”“羁縻”,逐渐转变为了近代外交观下的“平等”“约章”,表明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外交家,其“天朝上国”的大国中心观逐渐削弱,同时逐步接受西方外交思想,在外交实践中逐渐趋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李鸿章的行为并不是卖国,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故D项错误。11.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在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说:“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

13、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为避免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出现“革命后的专制”,此前孙中山等人所做的努力是( )A. 提出了三民主义B. 颁布临时约法C. 改组中国同盟会D. 发起了护国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为限制即将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确保资本主义性质的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3月,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即“避免革命后的专制”,故B正确;A发生于1905年,早于题目中的信息“辛亥革命后”,排除;C发生于1912年8月,D项中的“护国运动”的时间段为19151916年,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12年4月”,不符合题意,排除CD。12.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

14、轮船公司的竞争。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度过了难关。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材料主要说明A. 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B. 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竞争激烈C. 洋务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D. 洋务企业实力强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答案】A【解析】【详解】概括材料可知,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在与轮船招商局的竞争中失败,“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反映了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5、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夹缝”中求生存,故C项错误。仅凭轮船招商局一家企业无法推断出整个洋务企业的实力,故D项错误。13.1931年,荧昌、中华、鸿生、裕生四家厂合并为大中华火柴公司,并继续实行兼并,到1934年并进杭州光华厂为止,大中华直属企业共有7个火柴厂和一个梗片厂,总资本由191万元增加到365万元,年产火柴15万箱以上,约占全国火柴总产量的15%。大中华火柴公司发展的前提条件是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西方列强无暇东顾准备了外部条件C. 民族资本家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D. 国民政府采取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考查准确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此题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抓住题目中时间,同时审清“外部条件”。对材料分析可知“1931年到1934年火柴公司的资本和产量增加”,而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使国民经济的得到快速发展,故D正确。A属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原因;C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