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蕲县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914718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蕲县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黄冈市蕲县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黄冈市蕲县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黄冈市蕲县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黄冈市蕲县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蕲县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蕲县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的,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禳祓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吻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到了

2、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

3、,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观,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汉代以后,中国人的祭祖礼仪既有了规范的礼仪表现形式,又继续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自此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是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

4、份的工具。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庶民即寻常百姓,他们是不拥有任何政治、文化特权的底层。所以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独有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的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严格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逐渐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家礼的出现,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祭祖礼仪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一代通儒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他认为,祭礼问题不限于礼仪本身,也关系着家族形态、

5、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基层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他建议人们不用过于拘泥仪礼书仪等繁琐的礼仪要求。为了保证祭礼的可操作性,他对传统祭礼仪节进行了大胆的细化、分割、提炼,最后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也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摘编自邵风丽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迄今可追溯的中国人最早的祭祀行为就是祭祖,甲骨文中的祭祀性文字说明殷人通过祭祀祖先来避除灾祸,祈求庇佑。B汉代儒生对“孝”进行理论阐发,并且身体力行,将孝道与祭祖礼仪完美结合,使祭祖礼仪有了灵魂支撑。C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普通

6、百姓无法进行国家礼制范畴内的祭祖活动,这一现象在科举制推行之后才有了改观。D随着儒家地位在汉朝的确立,孝成为了当时立国的重要思想基础,并慢慢发展为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向社会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朝举行祭祀活动,向被他们看作神灵的祖先祈求祝福,这与说文解字中对“祭”字的解释是一致的。B周代是宗法社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有差异,直接体现在周天子自称“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C孝道在汉代能成为一种渗透到社会各方面的普世性价值观,与统治者在立法、选才、教育等方面的大力推广有关。D周人传承下来的祭祖文化有维系家族人伦、巩固国家统治的重大意义,朱

7、熹对祭礼问题的看法与此有共通之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人的祭祖传统年代久远,但借助出土文物、各类文献等资料,我们甚至有可能了解到商代祭祀的具体情况。B祭祖礼仪在周代具有了稳定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这充分说明“礼”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也是一种价值内涵。C宋代以前的祭礼较为繁复,不具备可操作性,因而朱熹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祭礼的基本模式才由此形成。D晋代李密陈情表中所说的“圣朝以孝治天下”与汉代“导民以孝,则天下顺”的思想都强调了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性。【答案】1C2B3C【解析】1试题分析:根据原文第四段最后一句“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文化权利

8、”可以得知,“这一现象在科举制推行之后才有了改观”说法错误,应该是在宋代。2试题分析:根据原文第二段“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可以看出B项表述恰好相反。3试题分析:原文最后一段“为保证祭礼的可操作性”,无法推导出C项“宋代以前的祭礼较为繁复,不具备可操作性”这一说法。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C项强拉因果。(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沈从文的

9、眼泪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沈从文一家居住在昆明呈贡的乡下,被敲响的搪瓷盆子震醒,加拿大老人彼得满村子奔跑,把喜悦传递给饱受战争灾难的乡村。一声声撼耳的敲击声,撕裂夜的安宁。破碎的瓷盆震动沈从文的心灵,他永远不会忘记。放下笔,抬头向窗外望去,天色放亮,新的一天如期降临。在澄澈的空气中推开门,沈从文离开了家,向着滇池的方向走去。清晨的大地,风播送让人抑制不住的兴奋。阳光下的野花,似乎开得和往日不同。叶脉上滚动的露珠,处子一般纯美,沈从文流泪了。这不是个人的小资的伤感,而是大爱和大恨。一个民族经历了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家门。9月9日,是沈从文和张兆

10、和的结婚纪念日,报上刊登的消息,这天是日军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两件大喜事,像中国传统的双喜字,喜上加喜,对于情感丰富的沈从文来说,又怎能在床上、在睡眠中度过这不平静的夜呢?面对滇池,阳光在水波中欢快地跳跃,群峰在雾气中时隐时现。大自然清洗了淤积的痛苦,一缕雾岚,一朵阳光,扑面的风儿,把沈从文牵往远方。眼前流动着逃难的日子,在天津,在烟台,在济南,在武汉,在常德,在昆明,饥寒交迫的人们,在逃难的路上,生离死别。大好河山沉沦在战火硝烟的背景里,沈从文记住的情景,是不可愈合的伤口,不是文字所能录下的。想起了家乡,想起亲人,沈从文的眼泪流了出来。沈从文的眼泪复杂,他的哭声从胸中爆发出来,发出的呐喊伴着

11、冬夜,向人生宣战,向黑夜宣战。饥饿和寒冷,贫穷和艰苦,虽然会使人的肌体遭受磨难,但却让人坚定了信心。沈从文的眼泪纯粹,经受了人生的大起大伏,却没揉进一点杂质。对于沈从文来说,保持平常的心态,对人,对事物始终用善良和宽大的心胸迎接一切,不管是风,不管是雨,不管是阳光,都能在他大地似的胸膛上存留。这和他少年时留恋大自然有关系。沈从文喜欢听音乐,听肖邦,听贝多芬,听文图里尼淳朴的歌声。每次听,那音符如同家乡河水上的阳光,在情感的河流中跳跃,他露出久违的激动。沈从文在音乐的河流,驾驶文学的船,写下对家乡的思念,心灵世界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沈从文爱家乡的“傩堂戏”,有一次他和李辉在聊天,一说到“傩堂”两

12、个字,平静的脸上,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张开嘴,笑出了声,那种开心的笑,到了沈从文这样的年龄,所有的功利都是云烟。但是家乡在他的生命中不是轻描淡写的场景,是他一生的牵挂。一句家乡话,尤其是从小就好听的“傩堂戏”,泪水涌了出来。沈从文的笔,触进大地的深处。他的文学和人生都带有童话的色彩,他用笔在童话的罐子中吸足了五彩的墨水,写出了淳朴的人,博大的土地,清澈的河流。沈从文关注民间,这和他从小喜欢“傩堂戏”有很大的渊源。民间形成了沈从文的艺术个性,在自己的思想脉络中,他选择人物,选择题材与众不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很多的作家,从大地走出来,但却没沈从文的个性鲜明,那么强烈。沈从文的眼泪有声音,有色彩

13、,有记忆。(摘自浪漫沈从文,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情感丰富的沈从文来说,不能在床上、在睡眠中度过不平静的夜,是因为他听到日军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B抗战期间,逃难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饥寒交迫的人们,在逃难的路上,生离死别,沈从文的父母就死在逃难途中。C文中说沈从文的眼泪是复杂的,又说他的眼泪是纯粹的,很明显,前后存在着很大的矛盾。D家乡是沈从文一生的牵挂,而不是轻描淡写的场景,哪怕一句家乡话,也能使沈从文流下眼泪。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序,叙写了沈从文三次流泪的情景,表现了他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内

14、容真实可信,读来使人动容。B日本宣布投降时,沈从文正住在昆明的乡下。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担心被家人看见,就一个人走向滇池,流下了喜悦的眼泪。C沈从文的创作没有浮于形式,他把笔触进大地的深处。他的文学和人生都带有童话的色彩,所选人物和题材大多与民间、家乡有关。D沈从文的眼泪是纯粹的,没有一点杂质。对他来说,保持平常的心态,用善良和宽大的心胸迎接一切,始终是自己的追求。E沈从文的人生、作品、性格、命运,都能引起我们的感悟和敬意。沈从文人生中的几度落泪,表现了这位文坛大家的真性情。6文章多次写到“沈从文的眼泪”,从全文看,沈从文为何流泪?请简要分析。【答案】4D5C 6因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而激动

15、流泪。因想起逃难往事,想起家乡和亲人而伤心流泪。因听到音乐,听到家乡话而高兴流泪。【解析】4试题分析:A项说法不全面,还有正赶上他的结婚纪念日;B项,“沈从文的父母就死在逃难途中”,于文无据。C项,“前后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说法错误,前者是说很多东西能让他流泪,后者是说他的眼泪没有揉进一点杂质。5试题分析:EA项,文章没有明确地以时间为序。B项,沈从文走出家门,不是因为“担心被家人看见”。D项,“保持平常的心态,用善良和宽大的心胸迎接一切”是沈从文的品质,而不是追求。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想起逃难往事,想起家乡和亲人,听到音乐,听到家乡话而高兴流泪的角度进行概括。【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