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6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851693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6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6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6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6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名词解释1 八十四调【答案】八十四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由隋代音乐家郑译、万宝常在融合汉传统宫调理论和苏祗婆龟兹宫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见于隋书,然而在实践中,非平均律律制中存在很难解决的旋宫问题,因此八十四调是受限制的。这一埋论的提出,反映了西域音乐传人后对中国音乐调式体系结构的影响,并促进了当时的律制改革。 2 相和歌【答案】我国汉代在北方兴起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

2、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它的内容和形式均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它还是魏晋时兴盛起来的民间音乐清商乐的先声。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的大型歌舞套曲相和大曲。 3 舞阳贾湖骨笛【答案】舞阳贾湖骨笛是原始社会乐器,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近35件,系丹顶鹤的尺骨所制,磨制精细,七孔

3、,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贾湖出土的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先后相差很人,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开有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若干变化音。贾湖骨笛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现在仍能用于演奏的乐器。 4 唱论【答案】唱论是我国古典戏曲音乐论著。元代燕南芝庵所著。全书共31节,不分卷,1172字。唱论所论述的歌唱

4、问题十分丰富,书中强调“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反映出当时歌唱艺术得到了普遍的推崇与重视。在咬字、运腔方面提出了“字真、旬笃、依腔、贴调”、“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观点。对气息技巧则提出“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气”等要求。另外,唱论还认为歌唱应扬长避短,“子弟不唱作家歌,浪子不唱及时曲; 男不唱艳词,女不唱雄曲; 南人不唱,北人不歌”,并对当时常见的歌唱弊病予以归纳,如“有唱得困的,灰的,涎的,叫的,大的”、“有格嗓,囊鼻,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昂头,咳嗽”等等。总之,唱论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对歌唱艺术深入细致的分析,虽文字过于简略,但从总体上

5、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歌唱艺术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最早一部对歌唱艺术进行全面研究总结的理论著作。 5 减字谱【答案】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最初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革新创造而成,晚唐至两宋进一步发展,宋末至明清趋于成熟。其形式为用减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参照其他符号和各指法的习惯奏法,也有一定规律。南宋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是目前所见用减字谱记写的最早期的琴谱。减字谱较文字谱更加简便,并基本沿用至今,它的出现使琴家得以整理大量琴谱传于后世。 6 大夏【

6、答案】大夏是夏代乐舞。记载于吕氏春秋古乐:“禹立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说明大夏是一部由编管乐器“籥”伴奏的多段体乐舞。据礼记载,“八佾以舞大夏”、“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可知在周代以后,大夏由64人共同跳舞表演,表演者头戴皮帽,下著白裙,光着脊梁,表现出一幅富于浓郁劳动气息的盛大群舞场面。另外,在这部作品中音乐开始成为帝王领袖替自己歌功颂德的下具,反映了私有制确立后乐舞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 7 俗讲【答案】俗讲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使更多的百姓接受,常常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称作俗讲或讲经文,宣讲人叫做

7、俗讲僧,讲唱的底本叫做变文。俗讲是在佛教中最早出现的宣传宗教教义的说唱,主要由高僧法师担任,其题材内容限于宗教本身,曲调多为转读梵呗,可能还保留了佛教传入我国时外来音调的较多因素或原貌,如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等。著名的俗讲僧如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的文叙。 8 曾侯乙墓编钟【答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显示山我国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整套编钟共64枚。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编钟的主体,也分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这套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其间中部音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这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许多钟

8、上有铭文刻有与当时通用律名相对应的曾国使用的律名,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丁实证资料。 二、选择题9 元人记录当代作家作品的唯一著作是( )。A. 南词引证B. 闲情偶寄C. 录鬼簿D. 南词叙录【答案】C【解析】录鬼簿,元钟嗣成著。录鬼簿大约成书于元至顺元年,记录了自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杂剧、散曲艺人等80余人。有生平简录、作品目录,甚至带有自己思想痕迹的简评,如把关汉卿列在首位,对郑德辉颇有微辞:“惜乎所作,贪于徘谐,未免多于斧凿。”后来作过两次修订,扩充为2卷,所录152人,作品名目400多种,书中人物分为七类。 10“余音绕梁”的说法是对以下哪位歌者的赞美( )。A. 秦青B. 韩娥C. 薛谭D. 李延年【答案】B【解析】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匾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11我国古代律调中存在着两类调名体系,分别为“为调”和( )。A. 之调B. 均调C. 宫调D. 旦调【答案】A【解析】我国古代律调中存在着两类调名体系,分别为“为调”和“之调”。 12声无哀乐论的作者是( )。A. 阮籍B. 嵇康-一、名词解释-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