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教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08481 上传时间:2017-06-0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教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教案来源课 件 5y K J.Co m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教案课 题 5 古诗词三首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3、认识本课 5 个生字,理解“弄” 、 “怪生 ”、 “相媚好” 、 “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2课 时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回顾激趣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

2、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1、学习第一首诗。(1)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3(2)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

3、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 ,一个“卧” 。 (可爱、调皮、疲倦)(4) 、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2、学习第二首诗。(1)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2)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

4、,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4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2、背诵古诗。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初知“美”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 。2、释题:(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3)村居,词的题目。 “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乡村)二、初读,走近“美”1、 听朗

5、读录音,看图画。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5准,句句通顺。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三、品读,感受“美”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

6、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2)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6(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

7、小” ,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 ,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四、再读全词,回味“美”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

8、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4、配乐朗读或背诵。四、课外拓展,延伸“美”1、背诵这首词。7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课 题 6 冬阳?童年 ?骆驼队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课 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 ,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

9、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 ,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8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1)看骆驼咀嚼。(2)看骆驼脱皮毛。(3)关于铃铛的遐想。(4)怀念骆驼队。3、再读课文,觉

10、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9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

11、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2)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10“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比较句子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12、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3) “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我”很关心骆驼。“我”很喜欢骆驼。“我”很善良。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四、作业1、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11第二课时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

13、)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找出有关的句子。“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找出有关的句子。“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12(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找出有关的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

14、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淡淡的忧伤暖暖的心情失落和怀念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13课 题 7 祖父的园子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

15、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课 时 1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 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5 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 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

16、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14(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默读课文 415 自然段,画出“我 ”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