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教育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809946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郑州大学教育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郑州大学教育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郑州大学教育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郑州大学教育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一、名词解释1 Development【答案】Development 中文翻译为“发展”。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个体生理与心理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过程。期间,个体的心身表现出量和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年龄有密切联系,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从而形成年龄特征;发展还有顺序性,并且常受遗传、环境、成熟、经验等因素影响。现代心理学甚至把生命开始(受孕)作为研究起点。狭义的发展是指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身心变化过程。 2 性别认同【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

2、接受,即理解性别。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性别的时间恒常性,也称性别的稳定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时间或年龄而发生变化;第二,性别的情境恒常性,也称性别的一致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服饰、发型及所从事的活动而发生变化;第三,性别的非动机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愿望而改变。研究表明,幼儿达到性别稳定性的平均年龄是4岁左右,达到性别一致性的年龄是5岁左右。研究还表

3、明,幼儿首先获得的是关于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是关于其他同性别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最后是关于其他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 3 社会化【答案】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4 亲社会行为【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行动的行为,如助人、合作、分享等。从很早开始,

4、儿童就表现出多种亲社会行为;当儿童自愿帮助他人而不考虑任何外在奖励或没有个人动机时, 则是一种利他主义,这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要形式;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父母抚养方式、成人的榜样、大众传媒,儿童的移情能力、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水平等因素。 二、简答题5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什么特点?如何改善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答案】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1)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

5、但其交往关系、性质与幼儿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亲子关系进入小学以后,亲子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和对父母的信赖有显著下降,但仍然高于父一子依恋;与双亲建立双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在社会交往、友谊质量等方面获益最大。同伴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而主要的方式。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点:a.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b. 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c. 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d. 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e. 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师生关系随着儿童年

6、龄的増长,儿童的交往观念、交往行为、建立关系的特点都在发生变化。对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特点的研宄发现: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具有亲密性、反应性和冲突性三个方面的特点,在不同年级,师生关系在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表现,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而六年级学生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低冲突的特点。(2)改善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方法针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疏导教育,以达到改善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目的:转变认识。帮助小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多鼓励、信任,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社会认识。从认识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三方面着手帮助孩子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调控情绪。帮助

7、学生体验不同的交往情绪带来的不同感受,及时宣泄情绪,例如采取“剧烈运动”、“大声呐喊”、“击打软性物体”等转移注意力和控制发怒的方法。指导行为。采取沟通、鼓励与奖励、参与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与人交往。 同时,学校应运用多种形式,如定期举办人际交往知识讲座、人际交往技巧演练、交际口语实践等活动,进行正面引导,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培养理解、信任、谦让、宽容、助人为乐等团队合作精神。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交往,让他们亲身参与体验,在活动中践行、体验、感悟,获得最深层的体验,逐步改善其人际交往能力。 6 请根据下图所示的研究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什么类型的设计?(2)该类型设计

8、有何优缺点?【答案】(1)这是一个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判断的依据是:该研究方案对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2)时间序列设计的基本形式是: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如果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结果基本上是连续的,表明实验处理无效;如果前后测量结果不连续,说明实验处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优点:可较好地控制“成熟”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可控制测量因素的影响;可较好地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缺点:没有控制组,因此很难对其他额外变量加以控制;测量与处理的交互作用难以得到控制;多次实施前测可能降低或増加被试对测试的敏感性。 7 婴儿依恋主要存在哪些类型? 如何理解依恋的实质?【答

9、案】(1)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宄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一、名词解释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