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789081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一、名词解释1 政治上层建筑【答案】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权机构、政府部门、党派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并且体现着人们之间的一定政治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主要内容有:建立起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等。 2 认识的客体【答案】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认识的客体主要有自然客

2、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3 系统方法【答案】系统方法是指对系统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考察,并在动态中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要素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整体的最优目标。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最优化是系统方法的目的。 4 市民社会【答案】市民社会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马克思主义用来指资产阶级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具体体现在:在古代西方,市民社会是指市民的共同体一一国家,即政治社会。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 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

3、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5 科学技术【答案】科学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科学是指知识的理论体系; 技术则表现为方法、工艺和能力。科学技术是通过研究和利用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达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产出等特定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6 真理【答案】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 7 表

4、象【答案】表象是指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 8 “实事求是”【答案】“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内部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毛泽东改造发展之后,“实事求是”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直到现在实事求是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 9 价值尺度【答案】价值尺度是指价值标准与价值评价标准的统一,前者讲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在人的价值关系和活动中具有

5、尺度的性质和功能。后者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的评价。简言之,价值尺度即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它有别于对事物事实的评价。 10形式【答案】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二、简答题11如何认识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答案】阶级是在生产力有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的。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可以充分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仟何人都没有必要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的时候,阶级就必然消灭。在阶级完全消灭以后,国家也会消亡。阶级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在阶级消亡和国家消亡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1)借口

6、阶级消亡和国家消亡,否认无产阶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必要性。其实,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国家消亡,指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消亡。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完成剥夺者、镇压剥削者反抗、迅速发展生产力、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历史任务以后,将失去作用,自行消亡。对于资产阶级的国家,因为反动资产阶级不愿自动放弃政权,反而用它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因此,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把它推翻。(2)借口阶级消亡和国家消亡,否认建立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这种观点,一方面来自无政府主义,一方面来自反动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国家、一切权威,叫喊要把废除一切国家作为社会革命的第一个行动。反动资产阶级借口马克思主义

7、讲过阶级消亡和国家消亡,恶毒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的阶段,是不可能有阶级的消亡和国家的消亡的,因为资产阶级是不会甘愿灭亡的。 12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主要观点。【答案】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村公社的解剖,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创立了东方社会理论,其主要观点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和晚年探索的两个时期:(1)早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对东方社会的关注是在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中。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将东方社会完全纳入

8、世界历史的发展轨道中,确定了东方民族和国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是从属于西方国家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和不列颠在印度的结论19世纪50年代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不列颠在印度的结论等文章中剖析了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殊性,即农村公社、土地公有、专制国家三位一体,这使亚洲处于一种封闭、孤立的稳定状态。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西方对东方入侵的影响马克思还分析了西方殖民者对亚洲的入侵对亚洲新的历史变迁的影响。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还是坚持在资本主义建立了世界市场的外部条件下,东方社会必然瓦解而向西方社会过渡。(2)晚年马克思、恩格斯

9、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社会阶级矛盾尖锐,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回答俄国革命家所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了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思想从而发生变化。他们为了使俄国不重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覆辙,不断探索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在认识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即“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其设想的论证有以下三方面:分析了俄国公社具有跨越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指出,公社是俄国复兴的因素和俄国比其他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俄国农村公社处在一个与西方古代公社解体时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俄国农村公社的“跨越”成功,必须借助一场俄国革命。 13简述联系与发展的原理及其意义。【答案】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就是从总体上研究客观世界的普遍关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1)联系与发展原理的内容联系和发展的概念一、名词解释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