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20767999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课程-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研究生课程-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研究生课程-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研究生课程-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研究生课程-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生课程-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课程-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研究生课程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陆大道2019 10 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城市为什么有大有小 城市大小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人们同样提出这样的问题 区域的发展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和特色 这种差异和特色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区域发展问题区域发展 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各级政府决策的核心问题之一全球范围内 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巨大进展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研究与学科发展 地理学与经济学 其他学科 解析影响生产力布局及其空间组织的因素和区域经济的结构是认识上述问题的关键 影响生产力布局及其空间组织的因素可以分为传统因素和新因素 传统因素 资源 交通运输 生产协作 市场 区位 科学技术 新因素 全球化

2、 信息化 科学技术 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影响 决定区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因素很多 自然资源 经济基础 基础设施 资金 技术与管理水平 地理位置 生态与环境状况等 各种因素如何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对区域发展极为重要 投资方向与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以及环境负荷之间 输出与投资能力 经济增长等等之间都有密切的关联 影响区域发展的结构因素 包括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 认识区域发展态势和变化规律 主要进行区域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分析和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变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通常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判断 中国处于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的工业化中期阶段 必须根据各地区资源

3、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差异 建立各具特色 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建立协调的区域经济关系 谋求区域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一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内涵1 概念 基础产业 主导产业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 资金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 产业结构是个复杂的综合体 可从不同侧面去观察 l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l国民经济中的农业 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l国民经济中生产不同性质产品和从事不同性质经济活动的企业 事业的组成状况和相互关系3 国家和区域发展中产业结构总是处于动态之4 地理学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l产业结构特点的自然基础l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关系l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 产业结

4、构演进的一般规律l经济增长的实质 总量的增加和结构水平的提高l产业发展的阶段论罗斯托的产业结构转换阶段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 群 1 传统社会手工制造业2 起飞预备食品 砖瓦3 起飞纺织 钢铁 电力4 推向成熟一般机械 化工5 大众高消费时代汽车 航空 耐用消费品l产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科林 克拉克 C G Clark 首先提出来的 克拉克把区域的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 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其中 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经济活动 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 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次产业是指

5、除第一 二次产业以外的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 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 三次产业的划分成为分析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有力工具 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这就是配第 克拉克定律 在整个工业化时期 产业结构的转换就表现为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其中 在工业化中前期 第二产业逐渐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而第三产业则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领域 到工业化后期以后 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的比重也开始下降 第三产业则成为

6、经济发展的主体 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也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领域 这是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总结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客观的 是由各产业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以及各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特征所决定的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在整个工业化时期 第二产业处于决定性的地位 它始终是创造国民财富的主导部门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 建筑业和矿业 其中建筑业和矿业性质单一 这里主要阐述制造业内部的演化规律 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重工业化过程 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深加工化过程 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 技术集约化 即在制

7、造业结构深加工化的过程中 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 二 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理论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一个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必须同时具备如下4个条件 有较高专业化水平 一般要求区位商值在2以上 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 一般要求该产业产值比重在15 以上 能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与区内其它主要产业关联度高 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 越深刻 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社会发展各阶段经济增长曲线 判断一个产业与其它产业技术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 通常用产业的影响力系

8、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表示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投入产出表的重要系数 都是反映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指标 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为影响力系数 为完全消耗系数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列和的平均值 当影响力系数 1时 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各部门影响力的平均水平 反之亦然 影响力系数越大 该部门发展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 制造业和深加工工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系数 其中电子产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的影响力系数最大 基础产业 上游产业具有较高的感应度系数

9、 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具有最高的感应度系数 说明其他产业的发展需要较多的消耗这些部门的产品 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来说 影响力系数大的产业比较容易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合理发展主导产业的路径 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 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其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促进主导产业不断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 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核心 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与发展阶段半个世纪以来 中国逐步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成为工业社会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中国已经稳步迈入工

10、业化的中期阶段 三大地带发展阶段的判断1 东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沿海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而且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处于工业化中期开始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时期 人均GDP 沿海地区的2000年10722元 比工业化中期阶段8832元的标准高出21 4 比全国平均高出51 5 就业结构 沿海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44 7 已经低于50 也低于全国50 0 的水平 沿海地区的非农产业的比重达到88 农业比重仅为12 制造业结构 2000年沿海地区重工业占56 9 轻工业占43 1 在重工业内部结构中 深加工工业又占74 1 基本上建立了以深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因此 沿海地区具备了工业

11、化中期阶段的基本特征 而且各项指标均优于全国 标志着沿海地区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而且高于全国所处阶段 三大地带发展阶段的判断2 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中部和西部地区则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其中 中部地区处于初期阶段的中后期 西部地区则基本上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刚刚进入到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人均GDP 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5974和4567元 低于工业化中期8832元的水平 而高于工业化前期4416元的水平 就业结构 中部和西部地区非农产业的比重仅为43 3 和37 9 没有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50 的比重 但是已经高于35 的工业化前期门槛指标 产业结构 中部和西部地区的

12、第一产业比重还比较高 分别为19 5 和21 3 远高于工业化中期9 的指标要求 但是已经达到21 的进入工业化前期的条件 制造业内部结构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以重工业为主 2000年其重工业比重分别为68 9 和66 8 农业社会 工业化社会 现代社会 前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前期阶段 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化后期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现代社会 东部地区 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四 我国主要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 1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及地区差异在三次产业结构中 只有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下降状态 在第二产业中 又表现为重工业比重

13、的持续上升和轻工业比重的下降 重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 全国各大经济区产业结构演变轨迹基本雷同 为了实现重工业化超前发展的工业化战略 基本轨迹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区域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的来看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的30年 对地区经济格局的影响不是特别大 沿海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传统体制下发展道路的选择扩大了地区差距 人均 的省际差异不断扩大 2 1978 1992年是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市场逐步成为调节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重点发展的产业 分别是农业 轻工业 第三产业和家电产业 市场上各种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日渐丰富 中国开始告别短缺时代 是产业结构的补足性调整

14、 对传统体制下长期扭曲的产业结构的修正和发展 出现的问题 各地区和城市产业结构 大而全 小而全 的现象十分普遍 地区之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重 结构性矛盾开始突出 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轨迹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区域经济获得普遍发展各省区经历了大体相似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 到1992年 各省区大的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问题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 伴随着产业结构特别是轻工业 第三产业以及家电工业的发展 各地区经济获得了普遍的快速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区域发展总体差距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区域差距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许多学者从改革开放以后 沿海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差距的角度研究中

15、国的地区差距 得出中国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结论 沿海的新兴工业省份包括山东 江苏 浙江 福建和广东 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在拉大 而同处于沿海地区的其他省份则在全国GDP中的比重处于下降的态势 3 1992年以来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表现出两大特征 1 重工业化过程不断加深 表现出明显的深加工化过程 在三次产业结构中 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在制造业结构中 重工业比重又持续攀升 同时 交通机械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作为深加工工业的代表性行业发展很快 表现出深加工化过程和高技术化过程 2 地区产业结构雷同问题开始弱化 地区间产业结构开始分异 一些地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16、逐步形成 4 21世纪初 中国的深加工工业化的过程正在不断加深一些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开始形成 产业结构正沿着重工业化过程不断深化的方向调整和升级 为了保持和强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态势 还需要解决三大问题 要培育一大批真正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 为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富有效率的微观载体 建立规范的政府职能框架 降低企业和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 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为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1978 1992年中国地区差异的变化 1978 1992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1952 1978中国个省区市人均GDP差异变化趋势 1952 1978年中国轻重工业的变化 1952 1978年中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90年代以来我国及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1 2019年中央政府提出对国民经济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 市场竞争加剧 对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压力和机遇 各地区积极采取措施2 全国性产业结构调整和大部分地区产业政策获得了成功 部分地区的决策有失误 一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选择艰难 产业结构升级步履缓慢 一些省市区的国民经济发展缺乏有活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