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20718955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宁夏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宁夏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宁夏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宁夏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无答案)注意:本试卷包含、两卷。第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2.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

2、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3.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来源:学科网ZXXK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

3、化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4.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B. 兵部员外郎C. 知府D. 枢密副使5. 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B.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C. 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D. 人文主义与儒

4、家思想的对立6. 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A. 八股之风愈演愈盛B. 君主专制影响深刻C. 科考规范愈加严格D. 君主名号不再避讳7. 雅典执政官最初有王者执政官、军事执政官和名年官,终身任职。公元前683年改为一年一任,且增加了6名司法执政官,人数增至九人,但拥有选举权和当选为执政官的都是贵族。这些变化()A. 确保了贵族各项特权B. 推动了雅典民主化进程C. 保证了公民政治权利D. 提高了政府决策的效率来源:学。科。网8. 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A. 开创了

5、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B.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C.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D.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9.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A. 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C. 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D. 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10. 美国的警察由每个州独立管理。警服制式、颜色和配枪不一样。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黑色制服,大檐帽,配枪博莱塔;德克萨斯州,军绿色制服,牛仔帽,配枪柯尔特。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宪法的()A. 三权分立原则B. 联

6、邦制原则C. 中央集权制原则D. 人民主权原则11.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在国际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或条约,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司法机关为帝国法院,地方法院则是各邦法院。这反映出当时德国()A. 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B. 政体体现出分权的思想 C. 建立起了责任内阁制度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12. 下列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共和派与保皇派长期斗争的结果B. 它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C. 它规定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D. 该宪法为工业

7、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权的机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3.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对上述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A. 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B. 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C. 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D. 资产阶级力量强大14. 1917年俄国先后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这两次革命最大的不同是()来源:学&科&网A. 目标不同B. 性质不同C. 结果不同D. 方式不同15. 在当今中国史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

8、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所反映出的十月革命的意义主要在于()A.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B. 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C. 开创了另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D. 推动了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16.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来源:学科网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B.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C. 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D. 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17.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

9、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B. 开放通商口岸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居住及租地权18. 马关条约中使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的内容是()A.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D.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19.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20. “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

10、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A. 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B. 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C.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 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21.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22.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

11、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 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 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 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3. 我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的主要依据是()A.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B. 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C. 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D. 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中华民国24.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A. 辛亥革命胜利 B. 五四运动爆发C. 中国共产党诞生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

12、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A. 八七会议 B. 南昌起义 C.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 北伐战争26. 1930年2月,中共中央在向全党发出的通知中指出:“一切分散红军,逃避敌人进剿,向偏僻地区发展的观念在现时局势下,便成为极端错误的取消观念。”这说明()A. 中共迫切需要统一军事领导权B. 党内存在严重的逃避主义倾向C. 国共两党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D. 革命道路中国化尚未达成共识27.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会议是()A. 中共三大B. “八七会议”C.

13、 遵义会议D. 中共七大28. 2017年1月11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要基于()A. 史学界很多学术争论难有定论B. 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C. 新结论着眼于反侵略的长久悲壮D. 新结论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29.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是指()A. 千里跃进大别山B. 百万雄师过长江C. 挺进大西南D. 挥师大西北30. 1948年秋,中共中

14、央果断决定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决战,首先选择在东北境内发动了()A. 台儿庄战役B. 辽沈战役C. 平津战役D. 淮海战役来源:学科网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

15、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 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