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0712540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吉安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吉安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吉安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吉安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吉安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_ , _ 。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指责君王昏庸、昭君思念故国的句子是: _ , _ 。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_ , _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各国面临许多共同威胁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或 _面临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

2、只有登高望远,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就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 今日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 _令人振奋的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_;“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_;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 A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3、 B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C国际关系民主化正被世界各国努力推进着 D经济全球化正被世界各国努力推进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 A只要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就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B只有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C只要登高望远,正确把握和认识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就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D只有登高望远,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 A独树一帜沉滓泛起人心向背势不可挡B独树一帜东山再起人心向背大势所趋C独善其身东山再起人心所

4、向势不可挡D独善其身沉滓泛起人心所向大势所趋3. 下面的材料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的片段。请筛选其中的信息,简要概括2018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的命题意图。不超过30字。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世界。2018年高考语文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比如全国卷作文题,三条标语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浓缩了改革开放不平凡的40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变迁,分别喊出了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最强音。三条标语的组合,可以帮助考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时刻铭

5、记改革前辈的光荣与梦想,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不忘初心,接力奋斗,砥砺前行,全力以赴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4. 下面是宁波中学“品学共融、个性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示意图,请把下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涓埃:细流与微尘,比

6、喻微小。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 A首联写诗人“野望”所见之景,“西山白雪”为哀景,“南浦清江”为乐景。 B三句“风尘”喻战乱,这句与诗人另一名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意义相近。 C四句写自己孑然一身,客居偏僻蜀地,如在天之一涯,因而“涕泪”横流。 D尾联“极目”点题,郊外所见,民不堪命,人事萧条,诗人对此深感隐忧。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 刑 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 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

7、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竟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 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中 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

8、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 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 乡 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选自明史杨继宗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 A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

9、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 B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 C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 D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B擢,提拔。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升、迁、擢、陟等。“擢第”也是“提升”之意。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

10、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 D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升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竟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进入朝廷状告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C杨继宗为官清

11、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平时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他只送了普通物品;当宦官索要钱财时,他则要求对方出具收据,巧妙地拒绝了宦官。 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他监察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都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 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杂剧产生以前,正统的诗文一直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而宋元

12、时期戏曲小说的逐渐勃兴,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态。读元明杂剧,既要看到它与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联系,更要注重它的特殊性。 说到联系,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古老的诗歌传统对元明杂剧的深刻影响,它首先是诗的戏剧,是“美文舞蹈的、诗韵兼全的”一种艺术形式。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只要认真读一读西厢记汉宫秋等杰作中优美的曲词,就不难领略到这一点。如明人何良俊评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之 圣药王曲曰:“清丽流便,语人本色;然殊不浓郁,宜不谐于俗耳也。” 然而,元明杂剧毕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的曲词必须与情境、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必须与表演艺术水

13、乳交融。元曲选的编订者臧晋叔谈到:“词本诗而亦取材于诗,大都妙在夺胎而止矣。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采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串合无痕,乃悦人耳。”杂剧展现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故须兼收并蓄,雅俗共赏,便是所谓“情词稳称之难”。王国维激赏窦娥冤第二折的 斗虾蟆等曲,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初所谓当行家,大率如此。”王国维是真正读懂读透了元曲,他不仅将其当作戏剧的文学剧本来读,且当成美文来读:“由是观之,则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内典外,得此而三。” 王氏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

14、曰自然而已矣。”同一著作中,他又指出“元剧最佳之处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足见王氏的“自然”与“意境”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元杂剧的“自然”与“有意境”又与诗词文赋不同,这就是它总体风格上的恣纵、奔放、朴野、犷悍,即本质上的自然之美,本色之趣。这个特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其艺术语言方面。明初无名氏的贫富兴衰第一折 点绛唇以下三曲,起手不凡:“四玲云迷,雪花飘坠;长空内,柳絮纷飞,裁剪的鹅毛碎。”将雪景描写与人物内心活动溶成一片,用语精炼,比喻恰切,真可与水浒传中“风雪山神庙”的描写相媲美。 “自然”之誉当然包括剧作家深刻敏锐的思想感情,“意境”说也与戏剧情境、人物命运以及矛盾冲突相联系,语

15、言文字自然是情感与思想自然的外化,而深层的东西当然是思想感情和内容。 (摘编自王星琦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 A宋元以后,戏曲小说取代诗文而占据文坛统治地位,使文坛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元明杂剧表现出的“诗的戏剧”的特点,是指曲词与表演艺术的水乳交融。 C诗、词、曲一脉相承却又各有特点,但曲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又具有特殊性。 D元杂剧的“自然”特指语言文字上的自然之美、审美之趣,即奔放、朴野的艺术风格。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讨论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论证思路清晰严谨。 B文章分析了杂剧与诗词的联系与区别,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杂剧特殊性的表现。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丰富的论据使观点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D对于杂剧的分析,文章兼及艺术和内容两个层面,对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