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0712264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南宁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西南宁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西南宁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西南宁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西南宁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南宁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南宁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南宁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网络之上,不乏飞短流长者,他们热衷传播一些“小道”消息,以博人眼球,冲击法律底线,戏耍社会大众的认知,我们应坚决抵制。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己经形成了显示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庭抗礼的格局,短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相对稳定

2、。在颁奖会上,捧起奖杯的张玲说:“这次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实在是意想不到的不虞之誉,我的内心既激动,又忐忑。”“蚁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旗下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过万。A. B. C. D.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从今春开始,四川甘孜州自筹资金,在学前教育免费基础上,启动高中免费教育计划,进而形成15年免费教育构架,上万学生因此受益。B. 在消费升级以及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旅游产业正拉动经济增长、带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创业创新的“强劲引擎”,未来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C. 有关发言人在日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

3、指出,美国如果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D. 疲劳过度易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人体上表现为身体代谢失调、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突然猝死。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卡耐基和柯立芝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退为进,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处处为你着想,让你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在许多时候是相互抵触的,我们要让别人和自己合作,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彼此利益的共同点,换句话说就是:,。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必要的时候我们要

4、学会妥协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A. B. C. D.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1)寡人之于国孟子形象地说明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最后向梁惠王提出“_,_”。(2)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的观点是相同的。(3)过秦论卒章显志,篇末得出中心论点,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_”。(4)蜀道难中以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大声响烘托蜀道之险的两句是:“_,_”。(5)琵琶行中用描写环境氛围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

5、艺之高超的句子是:“_,_”。(6)琵琶行中以“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乐声浊重沉响、节拍急促,以“_”来表现乐声流畅悦耳、悠扬婉转。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一个来源,就是生活。_,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但文学不单纯是镜子,文学作品是经过作家内心处理过的、具有了一定审美形式的东西。作家既是生活的奴隶,_。作为生活的奴隶,是因为作家在具体的生活中,_。作为生活的主人,是因为作家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他必然创造出一种生活之外的独

6、特的文艺作品。6.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夜泊水村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老子:“老大”之意,之陆游自己。泣新亭: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士,常到新亭饮酒赋诗,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常相对而泣。(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_A首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B颔联抒发了“烈士

7、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一个“犹”字道出诗人不甘示弱的心态。C颈联中,“一”与“万”强烈对比,尽管个人力量渺小,但为针灸国难,“我”甘死万次。“双鬓”一句写满鬓飞霜,可是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D颈联为“流水对”,前后句形成矛盾,读者从强烈的毛对中感受到诗人的悲哀含有圣光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这两句借景抒情,是全诗之眼。E本诗为古体诗中的七言律诗。律诗起源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初,成熟于盛唐。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诗歌尾联在抒情的方式上有何特色?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五、文言文阅读(本

8、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8. 文言文阅读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

9、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C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

10、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A“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见的一种文体。B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C九德: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即“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而恭,乱(治理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D百司:指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

11、如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文中所用的句子“又宰相者,所以临察百司,考其殿最”,其意思与本文同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A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反面设喻引出议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再从正面论述,这样就加重了强调的意味。B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怨不在大,可畏惟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发人深省。C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内容是正己安人。“十思”就是十条劝诫。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

12、拱而治”的政治理想。D本文从头至尾,多用骈文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和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飞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9.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

13、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说。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共亡,缺一不可。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决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应该从孔子起。从史籍中可知,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古代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传言夏、商、周均有学校,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言虽不可确证,但至少周朝开办学校是不可怀疑的。周礼关于学校有细致描述,不可能出于杜撰。既有学校,则必然有师。早期为师之人虽不可考,但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

14、位师,也不是横空出世,应该是周朝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创新。 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老师,也不太可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六艺”教学生之说。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庄子亦云孔子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与社会生活技能相关,“六经”则是儒家经典。“六经”是否为孔子所作,后代说法甚多,但是皆不能否认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的诸子百家,大多也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成为硕学名师。最著名者莫过墨子,曾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其规模和影响。而孔子之后,特别是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四书五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后代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表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师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就可以看出师极为崇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是一切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本根。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之本,师是“成人”即教养之本。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师是教化的轴心。孔子就是师的代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铁三角”,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