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药学概论_ywx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20569522 上传时间:2020-02-07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中药学概论_yw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医学-中药学概论_yw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医学-中药学概论_yw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医学-中药学概论_yw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医学-中药学概论_yw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中药学概论_yw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中药学概论_ywx(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 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 题样式 1 中药学概论 杨维霞 中 药 v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是以中医药理 论为基础 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v20世纪90年代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 植物 花 叶 子 根 皮 茎 动物 矿物 来源 中药与草药的关系 v中药 前人应用较多天然药材 药店出售 历代文献中有记载 v草药 流传于民间 一般药店没有出售 文 献中没记载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相同点 二者都是现代研究的热门话题 区别点 v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经过中医辨证 论治后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v天然药物无中医药理论指导 不需要

2、经过中 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用药 且包括未经人为 加工的单体化合物 中药学 v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的来源 采制 性能 功效与临床应用等 知识的一门学科 v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六本主要本草著作 一 神农本草经 二 本草经集注 三 新修本草 四 证类本草 五 本草纲目 六 本草纲目拾遗 神农本草经 一 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药学专著 简称 本经 属于集体创作 载药数365种 上品 120种 应天养命 君药 中品 120种 应人养生 臣药 下品 125种 应地治病 佐使药 v主要贡献 1 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劳动人民用药

3、经验 2 为中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分为 3 阐述了中药基本理论 4 指导了临床用药 v缺点 1 分类不科学 2 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神农本草经集注 v作者 梁 陶弘景 载药730种 多属南方用药 v特点 1 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2 首创诸病通用药 新修本草 v又名 唐本草 载药844种 v特点 图文并茂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2 我国第一部药典 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后世简称 证类本草 v作者 宋 唐慎微 载药数1558种 v特点 图文并重 方药兼收 1 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 集宋之前本草学大 成 2 流传最早的综合性

4、本草著作 具有很高的学术 实用文献价值 此外 国家药局的设立 是北宋的一大创举 本草纲目 博而不繁 详而有要 东方百科全书 v作者 明 李时珍 载药数1892种 新增 374种 附图 1100多幅 附方 11000余 首 v最突出特点 分正误 纠正前人错误 有 发明 前人没使用的方法 1 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 是一 部伟大医学著作 2 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自然属性 生态条件 3 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共识 明确许多药物的 真正疗效 4 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伟大奉献 本草纲目拾遗 v作者 清 赵学敏 载药921种 新增716种 v特点 扩充药源 补其不足 v清代最有价值的本草著作 第二

5、节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一 含义 道地药材 地道药材 具有地方特色 质量优良 的药材 四川 贝母 附子 黄连 内蒙 甘草 云南 三七 茯苓 木香 山西 黄芪 党参 西藏 红花 吉林 人参 二 植物药的采收 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 1 全草类 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 2 叶类 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侯进行 3 花类 花含苞未放或正在开放时进行 4 果实和种子类 以果实入药的一般在果实成熟 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5 根 根茎和根皮类 阴历二 八月为佳 6 树皮类 清明到夏至间 即春 夏相交时节 剥取树皮 也有一些例外 如 叶类 桑叶 须在深秋或 初冬经霜后采集 以增加其寒凉性 v全草类 茵陈 采三月的嫩苗

6、 v果实和种子类 以幼果入药的有乌梅 青皮 枳实等 v根及根茎类 半夏 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 为宜 v树皮类 如肉桂多在十月采收 第二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1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保证用药安 全 2 增强药物的作用 提高临床疗效 3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 使之更能适应病 情的需要 4 便于贮存 调剂和制剂 5 纯净药材 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 味 矫臭 便于服用 例证 1 减毒 甘遂醋制 巴豆制霜 常山酒炒 2 归经 蜜炙 补益 润肺 酒炒 上行 活血通络 盐水炒 下行 归肾 姜汁炙 加强止呕 醋炒 加强止痛 例证 性味 生地 寒 凉血 熟地 微温 补血 功效 荆芥 解

7、表 荆芥炭 止血 石膏 泻火 煅石膏 收敛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修治 目的 纯净药材 方法 纯净 粉碎 切制 水制 含义 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目的 清洁药材 软化药材 方法 洗 淋 泡 润 漂 水飞 水飞 药物与水共研取细粉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 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火制 v含义 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 分炒 炙 煅 煨 烘焙 炒黄 炒焦 易于缓和药性 清炒 炒 炒炭 缓和烈性 增强止血 辅料炒 土 麦麸 米 减少刺 激 增强疗效 煅 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 明煅 矿物药或动物甲壳类药 如煅牡蛎 煅石膏等 密闭煅 焖煅 将药材置于密闭容器内加 热煅烧 如煅血余炭 煨 将药

8、材包裹于湿面粉 湿纸中 放热火灰 中加热 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 法 增强止泻疗效 水火共制 常用的水火共制包括蒸 煮 淬等 淬 是将药物煅烧红后 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 辅料中 使其酥脆的方法 第三章 中药的药性 一 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1 祛邪除因 2 扶正固本 3 纠正阴阳偏盛或偏衰 以偏纠偏 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二 中药的药性 又称中药的性能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 心 主要包括 1 性味 药物的性质和味道 2 归经 药物的作用部位 3 升降浮沉 药物的作用趋向 4 毒性 副作用 毒性反应 第一节 四 性 一 含义 四性亦称四

9、气 即寒热温凉 平 四种药性 二 产生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 以病症寒热为基准 三 四气的作用 寒凉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用于热证 温热 温里散寒 补火助阳 用于寒证 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 平性 作用缓和 寒热皆宜 四 运用原则 一般规律 阳热证用寒凉药 阴寒证用温热药 疗寒 以热药 疗热以寒药 第二节 五 味 一 含义 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 涩 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常与 四气 合称 气味 或 性味 二 产生 1 口尝而得 2 以药物的功效推断味道 三 作用 辛 能散 能行 可发散 行气 行血 甘 能补 补益 能缓 缓和 能 和 调和药性 和中 酸 收 涩 收敛固涩 兼能生津 涩 作用

10、与酸味相似 苦 泄 燥 通泄 泻下 大黄 泄 势缓 泄 清泄 泻火 栀子 泻 势猛 降泄 降逆 杏仁 苦温燥湿 寒湿证 苦寒燥湿 热湿证 坚阴 泻火存阴 泻肾火 黄柏 知母 泽泻 燥湿 咸 下 软 泻下 软坚散结 淡 渗 利 渗湿利水 涩 与酸味相似 四 气与味的关系 1 气味相同 作用相似 辛温药物 解表 散寒 苦寒药物 清热泻火 下 2 气味不同 作用不同 气同味异 黄连 苦寒 清热泻火 生地 甘寒 退虚热 味同气异 麻黄 温 辛 薄荷 凉 一气兼数味 作用广泛 当归 辛甘温 相同味 其个性不同 作用不同 麻黄 发散 木香 行气 红花 行血 紫苏 发散行气 川芎 行 气血 辛味 第三节 升

11、降浮沉 一 含义 升浮 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沉降 二 作用 升浮药 主上行向外 因势导利 沉降药 主下行向内 有助祛邪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 气味 气温热 味辛甘 主升浮 气寒凉 味酸苦咸 主沉降 2 与质地有关 质地轻 升浮 质地重 沉降 3 与炮制 配伍有关 酒 姜汁炒 升浮 醋 盐水炒 沉降 某些药物还有引导作用 如桔梗 牛膝 第四节 归 经 一 含义 指药物作用的部位 二 源流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 以所治病证为依据 三 用药 1 本经用药 看何经的病变 2 五行用药 根据脏腑间的生克关系 四 归经理论的优点 1 便于选择用药 2 便于记忆和理解 3 探索药物的潜在功能 第五节 毒 性

12、 一 含义 1 毒 即药 古代对一切药物总称 2 指药物的偏性 3 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狭义的毒 指现在 二 中药引起中毒的原因 储存 炮制 配伍 用量 剂型 给药途径 用药时间的 长短 病人体质 年龄 三 解救措施 催吐 洗胃 输液 对症处理 四 食用有毒药物的使用注意 炮制要得当 配伍合理 用量准确 剂型适当 给药途径合 理 注意病人个体差异 广义的毒性 第四章 中药的应用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 一 七情的含义 有目的地按病情的需要和药性特点 有选择性的将 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二 中药配伍七情 名词概念 1 单行 用单味药治病 2 相须 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使用 可以增强 原有疗

13、效 如麻黄和桂枝 大黄和芒硝 3 相使 性能功效有些共性 一药为主 一药为辅 提高主药疗效 如 补气利水的黄芪和利湿健脾 的茯苓相配使用 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疗效 4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 能被另一种 药物减轻 如 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 轻或消除 因此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5 相杀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 应或副作用 如 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 6 相恶 指两药合用 一种药物能使另一 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 甚至丧失 如 人参恶莱菔子 因为莱菔子可削弱人 参的补气作用 7 相反 两药合用 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 应或副作用 如 甘草反甘遂 大戟 海藻

14、芫花 乌头反贝母 瓜蒌 半夏 等 第二节 用药禁忌 一 十八反 十九畏 十八反 藜芦反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 细辛 芍药等 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等 二 妊用药禁忌 禁用药 剧毒 药性峻猛 堕胎较强的药物 慎用药 活血化瘀药 行气 攻下 温中的部分药 三 饮食禁忌 第三节 剂 量 一 含义 用药量 指每一味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相对剂量 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二 确定剂量的依据 与男女性别有关 1 病情 病势轻重 病程长短 新病 急性病 用量宜大 久病 慢性病 用量宜小 2 年龄 体质 青壮年 用量宜大 老小弱 用量宜小 3 药性 平和 质重 用量宜大 峻

15、猛 质轻 用量宜小 4 配伍 剂型 汤剂 单方 剂量大 丸散 复方 剂量小 第四节 用 法 一 给药途径 口服 皮肤给药 二 应用形式 供口服 汤剂 丸剂 散剂 酒剂 膏剂 露剂 皮肤用 软膏剂 硬膏剂 丹剂 散剂 涂搽剂 三 煎煮方法 1 煎药用具 银为上 磁者次之 通常 用有盖的陶瓷砂锅 2 煎药用水 水质 无异味 洁净澄清 水量 漫过药面1寸左右 30g药用水200 300ml为宜 煎前浸泡 冷水浸泡20 30分钟 3 煎药火候 用武火迅速煮沸 改用文火维持15 20分钟 4 榨渣取汁 5 煎煮次数 一药煎2 3次 混合分3次服用 四 入药方法 特殊方法 先煎 介壳类 矿石类及含泥砂多的药等 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 以其挥发油取效的 只煎5 分钟左右即可 包煎 煎后药液混浊或对消化道 咽喉有不良刺激以 及易于粘锅的药 单煎 贵重药 如人参等 磨汁 质地坚硬药 如 羚羊角 犀角等 溶化 胶质药 粘性大而易溶的药 如阿胶 泡服 不耐煎煮而药味易释出 冲服 散 丹 小丸 自然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