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讲义新人教必修2.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551677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讲义新人教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讲义新人教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讲义新人教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讲义新人教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讲义新人教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讲义新人教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讲义新人教必修2.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咐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主要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诗论诗言志辨,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2、评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二)人物轶事求真的朱自清1927年7月,朱自清发表了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其中有一段关于“月下荷塘”的描写:“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文章以优美秀丽的风格,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1930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了一位名叫陈少白的读者来信,毫不客气地对朱自清指出,那段“月下荷塘”的描写严重失真,树上的蝉在夜里是从来不叫的。对于这位普通读者的质疑,朱自

3、清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非常重视,并决心要把此事的真相弄个清楚。他在查阅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无果后,又询问了很多朋友,大家都赞成那位读者的看法。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又写信请教昆虫学教授刘崇乐。接到求援信的刘崇乐也很重视,翻阅了大量书籍后,抄了一本书上的话拿给朱自清,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一段儿。”该书的作者说,蝉一般夜里不叫,但也有叫的时候,作者本人就亲耳听到过月夜蝉鸣。朱自清看到这段文字后,为找到了蝉在夜晚会叫的证据很高兴。就在他准备给陈少白回信时,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刘崇乐教授是位治学非常严谨的科学家,他虽然拿来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记录,自己其实并没有表态。如此看来,书上那一段记录也许是

4、个例外。于是,朱自清在给陈少白回信时说,自己请教了昆虫学专家,专家和你的看法一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并表示如果以后荷塘月色再版时,要删掉月夜蝉声那句子。朱自清寄信后很长时间。没有得到陈少白的回音,直到抗战爆发的第二年,才在正中书局出版的新学生月刊上,看到陈少白发表的一篇针对蝉在夜晚是否会叫的专文。文中不但引用了朱自清的回信,还引用了北宋诗人王安石葛溪驿中的诗句“鸣蝉更乱行人耳”,更正了此前对朱自清描写夜晚蝉叫的质疑。自接到陈少白的质疑信,朱自清总是“有这切己的问题在心里”。其间,他非常关注所有这方面的探讨,更十分留意蝉在夜晚是否会叫。而且,他也曾两次亲耳在月夜听到了蝉声,也就是说,蝉在夜晚会叫

5、的描写没有错。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曲解了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的话。朱自清想写信与陈少白进一步探讨,却已不知道他的确切地址,便于1948年专门写了题为“关于月夜蝉声”的短文,感慨道:“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做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的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里是个有趣的例子。”这件事在他人眼里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一贯治学严谨的朱自清来讲,却容不得半点瑕疵。这不仅反映了他对“真”的执着追求,更体现了一个作家视普通读者为上帝的高贵品德。(一)背景链接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

6、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的时候,朱自清正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故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

7、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二)常识整理通感通感也叫移觉,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你的歌声真甜啊!”中的“甜”字,本来是味觉用词,在这里却应用到听觉上,这个“甜”字细腻、生动地表现了歌声的柔美、动人,比“亮”“脆”更有味道。(三)博览悦读荷塘月色美的绽放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画面和谐,美不胜收。那么,作者是怎样使这朵“清水芙蓉”“绽放”的

8、呢?为此,朱自清先生主要使用了三种写作手法。手法一:借助修辞,使形象更为传神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如运用明喻、暗喻、拟人、通感、象征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事物形象由静转为动,由无生命转为有生命,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令人读之如亲历。尤其是通感手法的运用,更是将抽象的嗅觉的“清香”,生动精彩地描绘成听觉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带给人一种奇妙清淡缥缈、若现若隐的感受。能够将如此奇妙而抽象的感受充分形象地表达开来,足见出作者那“表达美的才情”。手法二:巧用对比,使情感更为强烈作者在文中一共用了三层对比。首先,将白天和夜晚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在白天里的“不宁静”和“不自由”,“不宁静”和

9、“不自由”也是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其次,将“不宁静”和“不自由”的心境与荷塘月色优美的意境进行对比,突出了月下荷塘的美好以及作者暂时舒缓的心情,是文章写得最漂亮的地方,同时,能够静下来真正欣赏到自然的美,这也是一个人难得的境界;最后,将旧时采莲的趣事和“无福消受”的现实进行对比,这不但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情趣,同时也突出了作者“求美而不得”的无奈。于是再次回到现实的“不宁静”和“不自由”,文章的主旨也由此而彰显出来。手法三:注入音乐,使意境更为和谐朱自清笔下的月下荷塘之所以诗情画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音乐的注入。这篇散文的音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将静的画面转化为音乐的感受。文章多次使

10、用通感手法,使人们在欣赏直观的画面时,仿佛还听见了音乐嵌入其中,绘声绘色,形象逼真。沉浸在优美的景色中,就如同陶醉在美好的音乐里。第二,将理想寄托于画中的声音。荷塘月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静”,但静中也还有一些声音,一是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二是旧时采莲的歌声。对于那采莲的歌声,已是过去的事,作者只能在记忆里听见,而现实中的蝉声和蛙声,才是“不绝于耳”的。作者回忆着那些采莲的趣事,其热闹和风流,足见其自由和欢快;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树上的蝉与水里的蛙一样自由鸣唱,然而那热闹与风流、自由与欢快,只有那蝉与蛙才拥有了。第三,在写法上,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叠词,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韵。这种写法就是

11、一种音乐的营造。朱自清在表达上的才情,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使一朵“清水芙蓉”鲜然绽放。(一)读准字音.单音字(1)煤屑(xi)(2)蓊蓊郁郁(wng)(3)阴森(sn) (4)踱着(du)(5)弥望(m) (6)点缀(zhu)(7)羞涩(s) (8)霎时(sh)(9)酣眠(hn) (10)梵婀玲(fn)(11)鹢首徐回(y) (12)櫂将移(zho)(13)敛裾(j).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荷 (2)曲(3)处 (4)娜(5)颤 (6)挨(7)脉 (8)差2语境辨析法(9)白雪正在悄(qio)无声息地融化,生机正在悄悄(qio qio)地覆盖整个世界,这一年的2月显得格外温暖。(10

12、)他身子单薄(b),平时爱喝那种有薄(b)荷味的薄(bo)酒。(二)写准字形(1) (2)(3) (4)(5) (6)(7) (8)(9)(三)用准词语.明确词义(1)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2)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语境运用(辨析修改)他宛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没精打采的,精神蓊蓊郁郁,可能是因事业上不顺利而受了刺激。辨析:“蓊蓊郁郁”是指树木茂盛,不是“精神忧郁”的意思。.易混辨析1宁静vs 安静课本原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辨析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但二者适用范围不同:“安静”多用于环境;“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

13、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即境活用江南水乡古镇的环境很安静,这里的人们过着宁静的生活。2幽僻vs 偏僻课本原句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辨析“幽僻”指幽静,偏僻,侧重于环境幽静,少有人来;“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侧重于地点的偏远。即境活用退休后,老人来到位置偏僻的老家,尽管这里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自从住进这条幽僻的小巷,他就感受到一种在喧嚣城市中难以觅得的清静,内心无比惬意。3斑驳vs 斑斓课本原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辨析“斑驳”侧重于颜色、花纹相杂,不单纯,不统一,常形容旧壁、旧画;“斑斓”侧重于色彩错杂,灿烂多彩,常形容

14、色彩。即境活用昨天,参观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他目不暇接,兴致勃勃;今天,看到颐和园彩画斑驳,是否修复又引起了他的关注。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1“我”为何于夜静时出去漫步?答: 明确:“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静漫步以排遣烦乱心绪。2根据你的理解,画一画“我”月夜漫步行踪示意简图。答: 明确:(示例)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1体会本文巧用修辞、妙用动词、充满诗意的语言特色。2根据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一、研习第4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1本段描写了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答: 明确:描写了月下荷塘美景,主要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写的。营造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 明确:通感。借助感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