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音乐教案古风古韵人音版简谱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0486966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音乐教案古风古韵人音版简谱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音乐教案古风古韵人音版简谱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音乐教案古风古韵人音版简谱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音乐教案古风古韵人音版简谱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音乐教案古风古韵人音版简谱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音乐教案古风古韵人音版简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音乐教案古风古韵人音版简谱(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期教学计划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来源:Z_xx_k.Com学情分析音乐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众所周知,学生的音乐能力都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我们六年级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因而其音乐兴趣、音乐潜能、音乐生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给接受者对音乐的多解性和个性化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材简析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往的教材,往往从教师的“教”考虑较多,无论从教材内容的构件、教学方法的思路等等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很少考虑学生的学。它的理念是

2、建立在“教学中心论”上,强调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教、传授去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教材组成员们通过学习,认识到要从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所以不仅是以学生为本,还要强调其发展,所以定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学目标1、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人文素质得到整合发展。2、用欢乐、优美的歌声来表现课本中的歌曲,培养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和科学发展。3、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熟悉了解中外名曲和名家,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4、通过器乐教学的探索

3、和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视唱,练耳能力。教学措施1、转变教师角色和形象,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爱音乐,喜欢上音乐课。2、发挥竖笛的学具作用,使学生音乐素质真正得到提高。3、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如:游戏竞赛、动手动脑、听听想想、吹吹竖笛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4、积极发挥师生共同资源,使音乐课堂真正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并在师生共同协作下完成教学任务。5、发挥网络环境优势以及现代的教许手段为音乐教学服务。6、利用民族、民间音乐亲切、流畅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课时划分1-2周:第一单元 古风古韵3-4周:第二单元 月下踏歌5-6周:第三单元 荧屏之声7-8周:第四单元 美好的祝愿9-10

4、周:第五单元 快乐的阳光11-12周:第六单元 神奇的印象13-14周:第七单元 放飞梦想15-16周:第八单元 蓉城音画17-18周:复习 考试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 12 册 第 1 单元教材类型:课题: 古风古韵 课型:设计教师:吴雨教学对象:课时:教材简析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文辞优美兼具音乐性。教科书以“古风新韵”为主 题,旨在让学生在吟诵诗词与演唱古诗词歌曲中,感受音乐中诗词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诗词韵 律与音乐旋律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在音乐学习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体现“把经典嵌在学 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教育方针。教学目标一、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

5、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二、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曲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 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三、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四、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五、学习竖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教学重点一、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二、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曲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 的旋律在

6、音区、旋律上的不同。教学难点一、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二、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曲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 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小乐器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一备)二 备教学流程含教学内容教 学 活 动 设 计资源与媒体含师生双边活动及教法、学法第一课时聆听古琴曲关山月一、导入: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教师可从演奏乐 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风”,可设问:你认为乐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 之感?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二、学唱歌曲1、初

7、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可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 动作,如同身在其中。2、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可先让学生诵读古诗关山月,谈 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在默诵时,教师可借助相关的图片展示,将乐、诗和画结合, 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3、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代文人的 气质与情感钢琴课件古琴又名七弦琴,演奏 时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奏,通过多种指法形成其特有的演奏风格。古琴是古代文人必修的乐 器,列为“琴棋书画”之首,历史上孔子、嵇康、李白、杜甫等名人都是有名的琴家。1977 年,古琴名曲流水

8、被录成一张特殊的镀金唱片,由美国“旅行者”号宇宙飞船携带到茫茫 宇宙中。2006年5月,古琴艺术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课时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一、 导入:1、可用师生“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入手,如:教师出上句 “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句“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上句“但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 共婵娟”。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可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 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4、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听出歌曲

9、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歌曲朗朗上口,容 易跟唱,聆听时,可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点时,可采用师生接唱的 方式,如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这一特点。5、可安排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味。教 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打破歌词原有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 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第三课时演唱歌曲游子吟1、可从复习学过的咏鹅春晓和静夜思等古诗歌曲导入。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可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感。3、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

10、变化。可启发学生: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在情绪 上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要求学生读出不同 的情感。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1视唱旋律。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可不带装饰音 “叭”。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饰音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同。可请学生用 “(”哼唱第一段旋律,用“贾”来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两段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从音 区、旋律的走向比较它们的不同。3学唱歌词,演唱歌曲。这首歌曲深受学生喜爱,且容易学唱,在演唱时,教师可从旋 律

11、的走向、音区的变化上,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变化、唱法上的不同来唱好歌曲,表达对母亲 的感激之情。如:第一段可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深情地来演唱,装饰音“叭”的地方可请学生 用动作模拟揉弦)来带动,唱出效果;第二段可在情感上做细处理,“临行密密缝”可用连 音与断音演唱,“意恐迟迟归”可启发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上行,用渐强的力度来演唱。第四课时演唱歌曲花非花1、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来朗读歌词,用高位 置的发声感觉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朗读后,可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 解,教师还可抓住歌词中“花非花,雾非雾”和“夜半来,天明去”,启发学生理解诗词所比 喻

12、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的含义。2、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可先请学生根据诗中每个字的声调,适 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然后请一组同学吟诵一句歌词,一组同学哼唱一句旋律,其 他同学对照、感知词的声调和旋律的音调之间的联系。3、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在学唱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 唱,每个字的字头可唱得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意境。唱好歌中的 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 要控制好。4、根据教学提示的要求,复习和交流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诗词歌曲,可以个人或设计小组演 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与同伴分享和分组展示.教学反思在学唱花非花时,教师可抓住这首诗的意境,根据音响提供的齐唱、童 声合唱与混声合唱的三个不同的演唱版本,进行对比聆听,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演唱形式所表现 的不同效果,对演唱形式与人声分类进行复习与巩固。同时,紧扣“古风新韵”进行思 考:这三个版本各自的“新韵”表现在哪些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