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和腹诊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120411311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保和腹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刘保和腹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刘保和腹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刘保和腹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保和腹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保和腹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值得珍藏导读:刘保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临证50余年,喜读经典,善用经方,并常依据腹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中医腹诊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将其应用于临床。刘保和认为难经关于腹诊的腹部五脏分区和诊动气有关记载,对临床指导意义尤为突出,并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难经腹诊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1.难经腹诊理论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

2、,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脐上”应在脐上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 “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

3、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3.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3.1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加减(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 g 组成)治疗。案1:李某,女,43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发作时胃脘绞痛,手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舌红、苔中根腻,脉沉细涩、偏数。按其脐上压痛甚,并觉指下腹主动脉搏动有力。给予上述旋覆花汤加减,7剂水煎服,每日1剂。3月16日二诊:服药后胃痛渐止,已2d未发作。停药观察后随访无复发。3.2 脐左压痛主肝病,肝主

4、疏泄,凡肝病疏泄失常均可出现此症,主方以四逆散治疗。案2:申某,男,22岁,2007年9月6日初诊:主诉入睡难1月余,常躺下23h亦不入睡,但睡后即不再早醒。白天巅顶及太阳穴处发胀,下午及晚上严重,自觉有“血下不去”感觉,并伴手足冷、大便干。平时两腿烦扰不宁,喜捶打,已2年余。舌质正常、苔白腻、脉沉弦细,按腹部脐左压痛明显。给予四逆散合二陈汤,7剂水煎服,每日1剂。9月13日二诊:诸症大减,口干心烦,上方加丹皮、栀子、知母继服7剂。后随访诸症除,无复发。3.3 脐右压痛主肺病,肺主宣发、肃降,尤以从右而降为主,肺气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血瘀滞,金匮要略奔豚汤证即属此类证候。主方以奔豚汤(桑白

5、皮、黄芩、白芍、当归、川芎、半夏、葛根各10g,生姜、炙甘草各6g)治疗,奔豚汤原方中甘李根皮药房常不备,故以桑白皮代之,效果亦佳。案3:王某,男,13岁,2005年1月9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呕吐5年,近1个月加重。患者自2000年2月开始突发呕吐,甚则将胆汁呕出,伴右侧头痛,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炎”,之后每月发作1 次,近1个月发作频繁。平素多食胃胀,大便溏,每日23次。唇舌红,苔白腻,脉弦数。脐右压痛。给予奔豚汤合二陈汤,7剂水煎服,每日1剂。2月16日二诊:胃胀除,未发呕吐,续服上方7剂。半年后随访,呕吐未发作。3.4 脐下压痛属肾病,此处乃肾原之气的发生地,凡肾阴、肾阳、肾气、肾精亏损均

6、可出现压痛,主方以金匮要略肾气丸化裁治疗。金匮要略肾气丸原为肾阳不足,下元虚冷诸症而设,若下焦无虚寒者,可去附子、桂枝( 即六味地黄丸加减) 。案4:杨某,女,62岁,2011年6月3日初诊:主诉全腹胀、嗳气,有时泛酸,左胸上隐痛。时发胸闷咽憋,食冷则胃痛尤甚。左膝关节及腰背痛,下肢浮肿,午后加重。夜尿34次。脉寸浮、尺弱、舌胖红、苔黄腻,脐中、脐下压痛。予六味地黄丸合当归芍药散、香苏饮。7剂水煎服,每日1剂。6月10日二诊:药后诸症均减,续服14剂。6月24日三诊:腹胀、吐酸、嗳气均除,稍肿,夜尿2次,续服7剂。后随访,除劳累后偶发下肢肿外,诸症未发。3.5 脐中压痛属脾病,脾位于人体中央,

7、主运四旁,为四运之枢轴,而胃气的存亡关乎人体的生死,故前人多谓此处压痛应给予理中、四逆辈治疗。据临床所见,杂病中并不常见如此危重证候,但亦多有脐中压痛者,主方以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泽泻各10g)治疗最佳。案5:梁某,女,26岁,1998年1月17日初诊:主诉婚后2年未避孕而未孕。患者17岁初潮后即因生气停经2年,复潮之后36个月经行1次。23岁结婚,婚后2年余未避孕且一直未孕。现月经已50d未来潮,无明显不适。舌胖大有齿痕,脉细尺无力,脐中、脐下压痛明显。给予当归芍药散加平补肝肾诸药:当归、川芎、白芍、白术、茯苓、泽泻、杜仲、川断、桑寄生、枸杞子、菟丝子、沙苑子各

8、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1月24日二诊:23日月经来潮,量不多,腹稍痛。续服上方7剂,后以当归芍药散加味调理。1998年4月28日早孕试验( + ) ,1年后随访顺产一健康女婴。刘保和腹诊方证运用四则腹诊乃为中医四大诊法“望、闻、问、切”中切诊的内容,在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属于按诊的内容。七版教材对按诊定义为: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疼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关于运用腹诊法诊查疾病,早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灵枢百病始生

9、说:“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难经五十五难 说:“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将腹诊与方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腹诊辨治疾病的先河,如伤寒论第138条言:“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说:“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此后历代医家各有发挥,或有专篇论述。河北中医学院刘保和教授在近40余年临床过程中,始终秉承内经、伤寒论之旨,并对腹诊有其新的认识。他在腹诊过程中让患者仰卧,两腿屈

10、曲,暴露腹部,主要以大拇指用力由轻到重对患者腹部具体部位进行按压,以探查是否具有阳性反应,并与脉诊和患者主诉互参,临床诊治疾病疗效突出。刘保和善于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抓主症,腹诊是其抓主症的一个方面,即有是证用是方。他认为在患者的复杂症状中,有二至三个症状体现了疾病的本质,将这些症状命名为主症,根据主症指导选方用药,疗效卓著。笔者撷其腹诊方证运用4则,以观其法。案1 腹直肌压痛四逆散加减高某,女,36岁,2008年8月10日初诊。患者主诉阵发性汗出,伴有心悸,已一年,近半月加重。严重时夜寐汗湿衣被,且觉往来寒热。心悸时喜活动,两腿喜揉捏敲打,喜呼喊,大便两天一次,有不净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11、腹部按诊:上腹部腹直肌压痛。处方: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日1剂。2008年8月17日复诊,汗出、心悸等大减,再予原方14剂而愈。按:伤寒论第318条言:“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方本为阳郁厥逆而设,但临证厥逆者少,究其病机乃为肝气郁滞,阳气受遏。气滞不畅则见腿喜敲打,敲打以疏通气滞。肝“在声为呼”,肝气郁滞而喜呼喊。李士材在医学入门又谓“肝与大肠相通”,肝气郁疏泄不畅而致大便有不净感。气滞发展进而现阳郁之征,阳气不布则恶寒,阳郁蓄久则化热,导致往来寒热,热甚则迫津外泄,故呈阵发性汗出,热扰心胸则心悸

12、,活动时阳气得伸故心悸反而减轻。刘保和结合这些症状,同时抓住腹直肌压痛这一主症,辨为四逆散证而得效。 案2 脐上一寸压痛膈下逐瘀汤加减石某, 男,32岁。2009年8月31日初诊。患者反应迟钝,时有短暂意识丧失,发时自觉头痛欲裂,颈项板滞不舒。去年5月份因昏迷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在协和医院昏迷10天,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询问病史,知2000年骑摩托车出车祸,当时右额头受过严重外伤,无他不适。舌暗苔薄白,脉细涩。腹部按诊:脐上一寸压痛。处方: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当归、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香附各5克。7剂,水煎服,日1剂。9月7日复诊,颈项板滞感稍减,脐上压痛减轻,后宗此方加减调治

13、月余而愈。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患者因外伤而致瘀血停聚于脐上,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失养而致反应迟钝。且肝主藏血,恶血归于肝则影响肝的生理功能,而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谋虑,失常则出现意识障碍。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肝血不畅可致颈项板滞不舒。脐上压痛为瘀血停聚于脐上之象,故治以活血祛瘀,消散恶血,方宗膈下逐瘀汤而取效。案3 脐右下两横指压痛少腹逐瘀汤加减金某,女,17岁。2009年8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痛经已3年。11岁初潮,从14岁开始即出现行经第一天小腹痛,且伴有剧烈呕吐,月经量少色暗夹有血块

14、,经行期间小腹喜热捂,初潮后曾吃大量凉物,末次月经8月9号。舌淡暗苔薄白,脉沉涩。腹部按诊:脐右下两横指压痛。处方:小茴香10克,炮姜10克,延胡索10克,五灵脂10克,没药6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蒲黄10克,肉桂10克,赤芍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8月20日复诊,右少腹压痛减轻,予原方基础上佐以生黄芪、党参类补气药,加减调治月余而愈。按: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初潮后曾吃大量凉物,损伤阳气,而致寒与血结,寒遏胞宫,凝血成瘀,寒凝血瘀则致痛经、经色暗有血块、小腹喜热捂。胃主通降,寒凝导致胃气不降,上逆而作呕吐。故先以少腹逐瘀汤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且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15、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因患者经行过早,血海未充则量少,故佐以补气养血药。案4 脐左下两横指压痛桂枝茯苓丸加减闫某,女,48岁。2009年4月26日初诊。患者主诉高血压20年,伴头晕头痛,间断发作,近一年明显。刻下血压140/100mmHg,自诉血压升高在20年前产后出现。颈项后背发皱不舒,月经尚正常,时夹血块。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涩。腹部按诊:脐左下两横指压痛。处方:桂枝、茯苓、桃仁、白芍、丹皮各10克,益母草30克,茺蔚子10克,赤芍、川芎、川牛膝各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5月3日复诊,头晕头痛大减,后背发皱感亦减,续与原方14剂而愈。按:此患者因产后调理不当,致瘀血内留阻于少腹,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见颈项后背发皱脐左下两横指压痛、瘀血内阻使阴阳升降失常,上部之阳不得以顺降,阳气亢于上而致血压升高,亢阳扰动清窍则头晕头痛。故以桂枝茯苓丸佐以益母草、川牛膝等活血祛瘀,平肝潜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