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侵略与反抗集训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20405943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侵略与反抗集训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侵略与反抗集训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侵略与反抗集训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侵略与反抗集训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侵略与反抗集训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侵略与反抗集训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侵略与反抗集训题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侵略与反抗1.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和反抗外来侵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61年,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八个月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进攻。材料二由于鸦片输入的急剧增加,中英两国的贸易地位完全改变。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中国却相反,造成白银大量外流。材料三1865年,中亚浩罕国侵略者阿古柏率军侵略新疆,在英国支持下,建立反动政权。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新疆面临着被肢解吞并的危险。请回答:(1)材料一中

2、的“侵略军”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何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鸦片问题,清政府采取了哪一措施?这一措施导致了哪一战争的发生?(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收复新疆有关的人物是谁?收复新疆有何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哪些优秀品质?2. 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

3、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引发日清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一种新型的近代清国观开始形成,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从此,日本对邻国开始盛气凌人了。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材料三自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庚子与辛丑之交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

4、四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日军自报伤亡11 984人)。”请回答:(1)材料一中“在炮口的逼迫下”,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战争使日本国民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场战争的结果给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什么影响?(3)材料三中所说的这个“转折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中的哪项规定“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

5、全部丧失”?(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描述的是哪一战役?这一战役有何意义?3.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材料二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写道:“我还记得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的时候,我和我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呀!”材料三日本军

6、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沼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与哪一战争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亡国条约”和“东方小国”分别指的是什么?清政府屡次被打败的主要

7、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举例说明这种“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在政治上的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4. 近代中国遭受过深重的苦难,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迟至1863年,中国的皇帝致函林肯,告知中国致力于保持与美国的友好关系,他在信函中称:“朕承天命,抚有四海,视中国和异邦同为一家,彼此无异也。”发此函时,中国已经输掉了与西方列强的两场战争西方列强正忙于在中国领土上划分势力范围。基辛格论中国材料二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写道: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日本

8、四年的国家预算额。日本把这笔巨款的84.7%用于军事,其他部分用于皇室费用和教育基金。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材料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习近平材料四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了周恩来头像图片。图片的右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已经输掉”的第一场战争后被割占了哪一地区?第二场战争中俄国通过哪一条约强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输掉战争的主要原因。(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反映的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9、?这一事件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习近平这一论断的依据是什么?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4)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中国人来了”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同一时期新中国的外交还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专题一侵略与反抗1. (1)侵略军:荷兰殖民者。历史意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2)措施:林则徐虎门销烟。战争:鸦片战争。(3)人物:左宗棠。影响:粉碎了英、俄企图分裂中国西北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统一,对巩固西北边防、开发新疆具有积极意义。(4)品质:不怕牺牲、敢于斗争、不屈不挠的民族

10、精神;不畏强暴、反对分裂、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2. (1)变化: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主题:反封建反侵略(探索救国救民的近代化道路)。(2)变化:对中华文化由赞赏到蔑视。影响: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3)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4)战役:台儿庄战役。意义: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3. (1)战争:鸦片战争。影响:中国逐步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之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组成的一部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

11、经济,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亡国条约”:马关条约。“东方小国”:日本。原因:清政府统治的腐败(或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3)错误估计:日本侵略者忽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抵御外辱、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反侵略战争才能取得成功。4. (1)地区:香港岛。条约:瑷珲条约。原因:统治者骄傲自大。(其他表述符合题意亦可)(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影响:巨额赔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3)依据: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战役:百团大战。(4)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或中美建交、中日建交。说明: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或新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