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0278492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知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财务知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财务知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财务知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财务知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知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知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启示日本国是个国土面积较小的岛国,国内资源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经济又受到严重破坏,1950年其工业产值仅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4。但是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其国民生产总值和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于1952年和1955年就已分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之后经济发展很快,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五十年代达22.8,六十年代达11.1,七十年代为5.3,这些都显著高于同时期美国与西欧各国的发展速度。其中19551973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成为除美国和苏联之外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79年其国民

2、生产总值达9,739亿美元,已接近苏联10,855亿美元的水平,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大大高于苏联,为苏联的2.1倍。 1980年底,日本黄金外汇储备为苏联的4.9倍。日本工业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四十年代的1.2上升到八十年代初的10。与此同时,日本外贸的出口值也增长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受制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又在具体的、特定的国内外条件下出现的。从国际环境看,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时期,世界市场上的石油,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产量激增,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这为资源贫乏的日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原

3、料条件;同时,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也迫切要求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各种机器设备,使日本的工业产品有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日本利用其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无暇东顾之机,其经济势力首先占领东南亚市场,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其世界市场。国际有利环境也表现在美国的扶植上。战后初期,美国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援助”和“贷款”成了日本发展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又由于美国侵略朝鲜和印度支那战争的需要,对日本的军事订货骤增,这对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滋养”,通过发战争财,为日本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国际有利环境还在于战后适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业设备虽在战时受到破坏或已十分

4、陈旧,但战后则积极引进欧美先进技术,迅速更新设备,从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日本经济能够顺利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条件。首先,日本原有经济基础较强,战前其经济发展速度就高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其次,日本一贯重视人材开发,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本国拥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素质高的人材资源优势,以及工资较欧美国家为低的优势,使其产品质量高、成本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第三,日本发挥其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也是其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尤其利用岛国位置和太平洋沿岸的优良港湾,填海造陆,新建大型工业基地,挖筑深水港,广建专业码头,使大型油轮、矿料专用船等能长驱直入,为以低运费从国外大量运

5、入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量输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方便条件,这对日本这个加工贸易型国家是至关重要的。第四,一般认为,日本人民生活勤俭,储蓄率极高,为国家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也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第五,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少(仅占其财政支出的不到1),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经济。此外,战后初期,日本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历届政府对科学管理经济的重视,各项开发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公共设施的修建等等,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日本是资源贫脊的国家,又是二战战败国。但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很快,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1945年8月15

6、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战争毁灭了日本42 的国民财富,失去了殖民地。当时经济一片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1959年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二是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 )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 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7、。三是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N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四是20世纪末的经济危机期。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NP 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 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腾飞,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条件自然不容忽视。就日本国内因素而言,日本AOTS组织把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几个重要原因归结为“政府、产业界、劳动界的协调关系,广义的技术革新,

8、劳动力的质与量,企业家精神,储蓄和经济政策”六个方面。东京大学教授桥本寿郎在战后日本经济一书中这样分析日本企业的经营目标:(附图表一说明) 附:(图表一) 最受重视的经营目标(单位:) 1972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新产品开发 24.6 20.4 38.7 57.4现有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45.4 34.1 33.8 12.7与地域社会的协调 0.6 0.2 0.0 0.0出口、海外机构的增强 1.5 3.2 1.3 2.2合理化、省力化 15.8 27.6 16.9 13.2人员削减 0.6 4.4 0.4 1.5职工福利的提高 0.0 0.2 0.0 0.0经营多角化

9、 5.5 1.1 3.7 11.8消费者服务的强化 0.4 0.6 0.2 0.0产品线的缩短 0.0 0.2 0.0 0.2自身资本充实 5.5 8.0 5.0 1.0 这次,我参加中组部组织的赴日本市场经济研修班,通过听讲座、政府机构和企业实地研修以及民间交流,对日本经济主体强烈的技术创新追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对江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我国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有了进一步的思索。 一、日本经济主体技术创新特点分析 日本的经济主体,主要是指政府、企业和家庭三个方面。 经济主体技术创新,即广义的技术革新。是指日本经济主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

10、层面,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市场经济竞争和经济国际化竞争的要求,推进技术进步。其特点有: 1、长期性。战后日本经济从复苏到振兴, 其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长期地、稳定地致力于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贯穿各时期的全过程,可谓契而不舍,常抓不懈。 据日本总务厅统计局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研究和开发经费(R&D)1975年是3兆日元,1989年达到11.8兆日元,每年平稳增长。1991年到1994年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13.113.9兆日元。19951996年又上升到14.414.9兆日元。1975年到1996年的21年间,日本的研究和开发经费(R&D)增加了四倍,平均每年增长19。其占GDP的比重,

11、1975年是1.95,1996年达到2.96,21年间提高了1.01个百分点。 日本AOTS组织是这样分析日本的技术战略的:“日本的技术战略基本上带有积极的革新意向,可以说经常注意吸收革新的外国技术。尤其是与欧美差距较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通过合资、技术转让、技术合作等方式,十分注意技术上的追赶”。 2、前瞻性。日本经济主体把科技发展摆在优先和突出的位置, 其经济发展战略从最早提出的教育立国到贸易立国到现在的科技立国,经历了“三部曲”的演变。科学技术厅归属总理府直管。从1975年以来的数据分析,日本研究和开发经费的增长高于当年GDP 增长是一条刚性原则。与西方发达家相比R&D经费在1

12、975年与德国、英国、 法国大体相近,都是23兆日元,但从1979年开始,与德、英、法三国明显地拉开了差距。1995年,日本R&D经费是英国的3.2倍,是德国的1.76倍,是法国的5.9倍。与美国的差距也在缩小。1975年美国高于日本 7.6 兆日元,1995年仅多2.8兆日元。 我们在朝日茨场工场实地研修注意到这些大企业、大集团不仅致力于品质的改良、服务体系的创新,而且依靠科技进步去创造100无公害化工厂,设法顺应21 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渐进性。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是个渐进的过程。期间, 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并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内容和不同的配套政策,强力施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元气之初,

13、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当时被称为世界先进技术的重工业(钢铁、化学、机械工业),且大量引进和开发适用新技术,追求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以价格和质量管理为竞争手段的产品国际化。当时,日本还制定了企业合理化、产业振兴和新兴产业政策。机械产业中,中小企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老化,日本为了机械工业的振兴,制定了机械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并相应地制定了扶持政策。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重化工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产业的技术进步围绕“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化”来加以推进。板坂元先生在日本之窗一书中提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与原材料加工业相比,日本更重视发展高度加工型工业,实现了向大量应用电子技术的商品的生产转换

14、。于是集成电路取代了曾是日本支柱的钢铁,备受瞩目”,“通过引进自动化装置及电子化提高生产力”,“增强了高级装配产业(汽车、电子)的国际竞争力”。这期间“由于技术革新的影响,从七十年代起,作为一种广范围技术的电气化、生命工程、新原材料得以快速发展”。1992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出现经济危机后,日本进一步缓和规划,采取较灵活、自由的政策,加大政府和金融的扶持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环保型、节能型、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发展。这种渐进型技术进步的推进,顺应了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4、实效性。 日本技术创新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更注重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科技与经济必须紧密结合,否则,经济就没有活力。采用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产业化。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舞台,而科技的进步则进一步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一组数据会使我们理解什么是日本的“拿来主义”: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上,日本基础研究费用比例占14.1,美国是15.2,法国是21,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日本是最高的,占85.9,美国是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