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的吏》

上传人:1522****302 文档编号:120205362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的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的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的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的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的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的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的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精美语言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德育:5、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望岳、春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

2、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 (一)初读诗歌,感知韵味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韵脚是:了、晓、鸟、小。押的ao韵。 字音见书下注释。 (二)分组讨论,体会意境 1、写作背景介

3、绍: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诗文大意理解: 泰山是如此雄伟,面对着齐鲁一带青翠的山色,一眼望不到边际。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高高的山峰仿佛分割了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远眺,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

4、相比之下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此部分以整体为重,切忌逐字翻译。) 3、体会意境: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此问开放,但后要引导到“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一句。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三)读背诗歌,领悟感情 1、问题探究: 诗题叫

5、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图解诗歌: 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望 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泰山整体形象 (诗眼) 虚 实 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实景) 景色 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虚想) 感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三、学习春望 方法同前一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一)初读诗歌,感知韵味 韵脚是:深、心、金、簪。押的in(an)韵。 (二)分组讨论,体会意境 1

6、、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2、诗文大意理解: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 教学要点: 学习石壕吏 教学步骤: 一、读背导入: 1、读背前两首诗; 2、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

7、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学习诗歌: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读、生读。 2、生复述诗歌大意。 明确:本诗是一篇叙事诗。按故事发展图解: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人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物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二)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1、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

8、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2、诗歌解析: 这首五言古诗篇幅不长,一共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而内容十分丰富。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

9、为紧张。附图解: 开端 (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 (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 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

10、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三、处理练习: (一)课后练习题 见教师教学用书 (二)同步训练 1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 3“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