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2020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20201305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3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2020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州市2020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州市2020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州市2020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州市2020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市2020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2020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库独家】2020第一学期高一级语文科期中模拟考试试卷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文化。然而,近代尤其是“五四”以来,诸多学者认为儒家奉行人治,与现代法治的精神是对立的,实行法治必须摒弃儒家思想,不少人一提及古代的法律文化,即认为其与封建皇权专制相关联,对今天的法治建设并无益处。诚然,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外来词,中国虽然有法制,但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也主要是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从而也被纳入大陆法体制之中。我们

2、在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过程中,面临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是应当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应当全盘照搬外国的法治经验?这是我们的法治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发展史表明,尽管一个国家的法律观念和制度最初可能是外来的,但成功的法治文化必须是本土的。法治文明既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又要尊重和挖掘本土资源。正如沃顿所指出的:“每一民族均有她自己的法律,如同其语言,烙有其特定的民族精神的印记。正是在民族的共同意识里,实在法获得了自己的生存之处,并以激励一个民族所有成员的共同精神为导向,逶迤前行。”千百年来,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

3、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此,我们在法治建设中,应当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我们的法治文化,否则,法治就会像浮萍一样没有根基,难以真正形成法治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法治建设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我们说在法治建设中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就意味着既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也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出发,法治的大树必须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诚然,儒家文化中确实有不少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是不相符的。例

4、如,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这种无讼思想其实过度强调道德教化,忽略司法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显然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精神。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主张是能够为现代法治建设所吸收的。近几十年来,与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厉行法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足以说明,我国传统文化是可以和现代法治建设相衔接的。如果简单地将儒家文化归结为人治,并将其与法治相对立,那么我们可能将要在一片荒地上建设法治,此种看法也与法治发展的经验不符。 节选自王利明:儒家文化对法治的影响实在法:各国或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或认可的法律,符合特定国家或民族自身的实际

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中华文化是以儒学为代表的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文化。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主要借鉴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B因为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外来词,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所以我们的法律制度被纳入到了大陆法体制之中。C沃顿认为,如同每一民族的语言烙有其特定的民族精神的印记一般,一个民族的法律同样有其民族自身的文化特点。D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许多学者认为儒家奉行

6、人治,与现代法治的精神是对立的,作者对此并不赞同。B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法律观念和制度可以是外来的,也可以是本土的,但成功的法治文化必须是本土的。C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决定了其发展道路的特色,法治建设也是如此。D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只要将法治的大树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就能建设好现代法治文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法治建设中,既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并去其糟粕,也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B在法治建设中,如果不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在此基础

7、上培育我们的法治文化,法治就会像浮萍一样没有根基,难以真正形成法治文化。C孔子的无讼思想太过强调道德教化,忽略司法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这说明儒家文化和现代法治精神显然是相对立的。D与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法治,这足以说明儒家文化和现代法治并不对立。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太宗

8、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后以功迁云州观察使,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

9、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宋史 忠义篇4下列文中,画线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B望见无人

10、/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C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D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B祖与宗,属于帝王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为宗,文中太宗是指唐太宗。C中国古代历法,多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依次循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文中“自寅至

11、巳”就是属于干支纪时。D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有贬谪、放逐之意,如“迁谪”(贬官远地)、“迁客”、“左迁”。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业年青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借用鹰犬逐雉兔兵法,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B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而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并非贪生怕死。C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D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君责业以不死,当

12、为诸公先。(3分)(2)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3分) (3)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8-9题。登快阁宋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痴儿:指作者自己。朱弦:琴的代称。佳人:知心朋友。8.诗的颔联(第二联)描写了哪些意象?体现画面怎样的特点?(4分)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

13、中的空缺部分。(8分)(1)沁园春长沙下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 。(2)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3)那河畔的金柳, ;波光里的艳影, 。(4)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 。(5)真的猛士, , 。(6)记念刘和珍君里,作者预言“沉默”结果的句子是: , 。(7)“易水诀别”中,作者通过送行士人们的神态描写来表现同仇敌忾的句子是 , 。(8)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