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读后感想_____唐静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0195608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读后感想_____唐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读后感想_____唐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读后感想_____唐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读后感想_____唐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读后感想_____唐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读后感想_____唐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读后感想_____唐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可编辑.读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唐静 摘要: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一书取材自李剑鸣老师开设的史学方法课程,前身为此课程的教学讲义。李老师通过引用大量学者贤人的观点,介绍了古今中外史学大家的治学经验,并为初学历史者简要梳理了史学方法论。作为历史学的研究生,我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受益匪浅,下面就自己的感想来谈谈对此书的一些理解。关键字: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 史学 ;修养;技艺;感想史学方法的读物为数不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从理论上阐述方法,一类是结合各人的治学实践经验来谈。本书作者李剑鸣老师谦虚地说写历史是一种冒险,讨论写历史的技巧是一种更大的冒险,因此他将自己的著作归类为在“史学

2、方法”课程讲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编撰此书的目的,诚如李老师所说:“研究生入学以后,指导教师通常要向他们交代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注意事项。出于这种考虑,多年来,我和同事们一起开设了一门类史学方法的课程。后来,我想单独为博士研究生讲这门课,不料患上了严重的咽炎,迁延不愈,一时无法正常讲课,只得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讲原来粗略的讲义整理成文,供同学们阅读和讨论。不料竟成了一本书的规模。”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70页。是的,很多大家的书来自于他们在大学时给学生上课的讲义,用心整理,不断加以润色,得以丰富,成一本书,甚至有些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书。作者也说:“我自知缺

3、乏理论思维的素质,向来不敢涉猎史学理论问题。本书的内容大多取自往哲时贤的著述和经验,在我个人相当于一份读书笔记,对读者则或许能起一点资料汇编的作用,借陈寅恪的话说,殊不足言著述也。这大抵也接近史学方法的本义:它是一种修养、经验和技艺的综合体,如果脱离治学经验和典范之作来讨论方法,就容易沦为空谈。”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70页。这本书可以说是李老师多年治学与教学的结晶,对于刚入史学的我来说是莫大的指导帮助。关于此书的具体内容和体例不做过多的介绍,我的主要意图就是谈谈我送这本书中得到的一些指导和启示。 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历史已经大半年了,对于治史的方

4、法愚钝的我还是摸不着头脑。导师传递给我的信息是“多读书,尤其是史学的经典著作和史学大家的巨著”。从老师的教诲中我慢慢开始体会到观察成名学者的治史经验,深入观察史学大家的研究路径,细致研读高水平的史学论著是我这一阶段学习史学研究的最佳方式。由于专业书籍的储备量和学习经验的不足,有时候我不能真正的领会到作者所表达出来的全部知识,但我始终保持着开卷有益的态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研读去理解,怀着尊重的情感读完手中打开的书,因为每一本书都倾注了作者大部分的心血。本科修史学理论的课程时,老师同时推荐的了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和李剑鸣老师的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由于学校图书馆资源的限制只读了前者,这学期才读

5、了后者。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并不是说不好,只是那个时候真的读不进去。由于史学理论知识储备的缺乏,在强迫自己读了两章之后觉得云里雾里的,随着时间推移,脑海里仅存的一些零散的作者的观念都开始慢慢的淡忘。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后,很多概念和想法在脑海中萦绕却缺乏条理,一些基础的概念需要深入廓清。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后翻了一下目录就果断借阅了,因为我深知这本书的内容正是我现在所需要的。这本书很厚共有十二章,包括历史学的特征、历史知识的性质、研究中的立场、研究者的学养、治学的路径、继承与创新、史料与史学、解释的建构、叙事与分析、选题与研究、体例与规范、写作与表达。看前几章,对于历史的概念特征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6、。而后面几章,则是从具体研究写作论文入手,深入浅出。读这本书觉得很感动,因为觉得现在很少有导师能这样悉心传授,用心良苦。说直白一点,这本书系统地给予了我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的细节指导,导师可能觉得这些细节都很基础,我都知道,不用细讲,但这恰恰是我所缺乏的。首先我想谈谈这本书的序言。至今在读过的书的序言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桑兵老师的 庚子政变与晚清政局的序言和李剑鸣老师的美国的奠基时代和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这两本书的序言。桑兵老师的序言给我的是一种美的享受。在当代史学工作者中文笔如此优美又不失史学规范的寥寥无几。李剑鸣老师的文笔同样令人有美的的感受。但通过此书更令我敬佩的是其丰厚的学识,可以说

7、是博通古今,将近500页的书,引用中外史家的言论,观点,再阐述看法,给予指导。分析评论中肯有理,而且对于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深刻体会。序言围绕史家三长“才”、“学”、“识”展开讲述,旨在探讨怎样成为一个出色的历史学家,即如何获得深厚的学养、纯熟的技艺、严谨的规范。李剑鸣老师引用了清代学者章学诚关于刘知几的“史家三长”的看法:“义理存乎识,词章存乎才,征实存乎学,刘子玄所以有三长难兼之论也。”并且由此引申出自己对“史家三长”的看法:“识”是阐释历史的意义、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才”是写作的能力,“学”则是史家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资料的总量3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8、年版,第2页。能将这三长集于一身的人,便可被称为“良史”。之后又引用中国古代史专家赵光贤和古典文学专家程千帆的观点,就如何成为“良史”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要具备丰富而可靠的专业知识,深厚而坚实的理论修养,广博而详瞻的史料占有,精纯而是用的方法技巧,严谨而得当的学术规范。”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页。其次我想谈的是这本书对“史家三长”和“良史”的解释,对这二者的解释“可谓是这本书的主心骨,全书的十二个专题可以看做是对这两点的深入阐发。” 林扬子: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读书报告,百度文库,第1页。在最开始,李剑鸣老师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告诉我们如何去掌握“

9、史家三长”或是如何成为“良史之才”,他在书的前两章最先讨论的是“历史学的特征”和“历史知识的性质”,简而言之就是告诉我们,何为“史学”和“历史知识”。对于一名历史学的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是一个一直被业内人士所争论的问题。李老师并未直接给“史学”下定义,而是先来纵向介绍了史学的特征,从而帮助我们得出更好的理解“史学”,弄清“历史知识”的性质。然后就是良史之“学”。“学”乃是史家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资料的总量,这里所说的知识和资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史料在历史学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没有史料也就没有历史学。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既是史家的“看家本领”,同时也是治

10、史的“入门功夫”,傅斯年甚至有“史学即史料学”的看法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36页。李剑鸣老师在导言中所提出了良史的五大基本功,其中的“广博而详瞻的史料占有”,即是对良史之“学”的深入解释良史之“学”所说的对史料的掌握,不仅仅是单纯的在数量上的占有(广博),还要对史料有深入的解读和分析(详瞻),只有经过理性而细致的解读和分析,才能真的称得上是“掌握”。可见,非经过长期对史料的搜集和研究,是无法真正达到良史之“学”的。 接下来是良史之“识”。良史之“识”乃是史学家阐释历史的意义、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如果一个史学家不具备阐释历史意义、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

11、,那么任凭他掌握了多么丰富的史料,恐怕也做不出优秀的研究成果。李剑鸣老师认为,史识实际上是史家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力,侧重指史家发现历史意义的能力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36页。所谓“发现历史意义”的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是史家的理论修养。书中举了大家陈寅恪的例子,提到陈寅恪的治史的两大特点,一个是占有丰富而详瞻的史料并对史料有着精审细密的考证,另一个则是他的每一种研究都有思想作指导。“发现历史意义”的能力的另一方面,则是对史料之“新”保持高度敏感的能力。这里所说的“新”,并非仅仅是在以往的研究中从未出现过的史料,同时也包括发掘在以往的研究中

12、未获重视的史料,或者是对旧史料的新解读。从良史之“识”的角度来看,历史研究的创新,实际上也就是在理论思想,或是史料发掘、理解上的创新。换言之,一个不会去创新的学者,也就不具备良史之“识”。 最后是良史之“才”。良史之“才”,指的是历史研究者将研究成果化为论文、专著写作的能力。这种写作的能力大致有三层的含义,即对语言驾驭和组织的能力、叙事和分析的手法和史学论著所应有的规范。 (一)“历史学写作中的语言驾驭和组织的能力,是指在论著中使用历史学的语言,在论著中体现历史味道”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47页。历史学的论文、专著则是侧重体现作者对“历史真实”的

13、追求与接近。“首先,历史学的写作以问题为中心,任何问题都必须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不能肆意想象。其次,问题的论证必须符合一般的逻辑思维,文学性作品中的跳跃性思维在历史学论著中是应当被避免的。再次,问题的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任何论点都要从材料中提炼出来,做到言必有据、信而有征”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4页。最后,历史学论著使用的语言必须准确和中心,对意义模棱两可的词汇诸如“可能”、“或许”、“应该是”的使用要慎重,对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的运用也须加意注意。以上四种要求,也是现代史学的写作范式,初治史学的人必须掌握这种范式,才能步入治史的门径。(二

14、)叙事和分析是两种史学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写作并不是普通的记叙文,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叙事的并非目的,而是“一种服务于表达核心论旨的手段”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24页。;历史学写作同样也并非普通的论说文,不是简单的“研究报告”, 李剑鸣老师认为,这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开,分析中可能包含叙事,叙事也需要借助分析,两种方法各具功能,相互补充,都是治史不可或缺的工具。(三)历史学的论著有着自己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引文的处理、标注的方式和参考文献的罗列上。1、引文必须准确,引用时要有忠于原文的意识。2、引文的出处应当真实而准确。3、引文应当服务于论述

15、的需要,并成为文章的有机成分。除了上述几个基本原则之外,在处理引文时还须注意引文的方式(“原文照录”和“转述原意”、“直引”和“转引”等)和引文的各式等问题。严谨地做好论著的注释和参考文献的罗列也是历史学论著的规范。李剑鸣老师在书里讲的是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而他自己也是严格按照娓娓道来,系统而功力深厚。这也是我所敬佩李剑鸣老师的地方之一,按照学术规范来看,是典范之作。举个小例子就能看出。大家可以随便在书中的任意一章一节挑出一段,它的第一句话肯定概括了该段的意思,就是主题句。此外,李剑鸣老师对于注释的一丝不苟,也是显而易见的。每页页下注,每页单独编号,无比详细,如第109页上的一例:科尼尔斯里德:“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Conyers Read,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Historian”),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第55卷,第2期(1950年1月),第283页。(http:/links.jstor.org) 这里的“(1950年1月)”和“(http:/links.jstor.org)”是大多数人十之八九要忽略不计的,但是,这何尝不是“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书中作者索引已占据了12页,包括涵盖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