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139878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单选题(共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 七国之乱因汉初而爆发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引文的大意是: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由此可以看出:秦末农民起义和西汉“七国之乱”,与郡县制无关。“秦制之得亦明矣”则肯定了秦朝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

2、极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无关,仅是材料表达的部分意思,不够全面,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是由于汉初实行分封制,而材料论述的是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排除。2.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 孔子B. 墨子C. 普罗塔戈拉D. 亚里士多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排除A项。墨子是中国古代哲

3、学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排除B项。普罗塔哥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在伦理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所以答案选择D项。考点:本题考查东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点评:这是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12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做过研究。他在逻辑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

4、门工具科学;伦理学中的“中庸”理论成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政治学中“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3. “在正式确定继承人之前,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进行一次考核,看他是不是接受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的真传。结果,柏拉图在考核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掌握得如何时,亚里士多德反而对这种理论提出大胆的批判。”给这个历史故事取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A.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B. 认识你自己C. 知识即美德D. 人是万物的尺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与再现。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的批判体现其追求真理的精神,

5、故选A 项。B、C两项是苏格拉底的观点,D项是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的观点。4.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 重视道德的意义B. 肯定人的价值C. 强调知识的作用D. 推崇君主权威【答案】D【解析】本题围绕同一历史时期东西方两位思想巨人思想的对比,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联系、比较和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此题应首先需要全面、准确的再现两位思想巨人的思想主张,进而归纳其共同点。孔子主张维护周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追求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他们都重视道德的意义、肯定人的价值、强调知识的作用。由此判断A、B、

6、C三项是二者的相同点,与题意不符。5. 柏拉图说:“在所有动物中,人是最非凡和最高明的。”亚里士多德表示:“一个自由人是为自己活着。因而不是为伺候别人而活着。”这反映了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A. 理性主义B. 个人主义C. 怀疑主义D. 人文主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核心,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和人的感觉是衡量世界万物好坏的主要标志,答案选D,A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B C两项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其本质。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6.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

7、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A. 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B. 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C. 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D. 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得出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选项中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D。A不对,不能说始终起绝对作用,BC不对,材料中无从体现。7.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

8、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 确立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 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意指其对后世影响深远,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A项符合题意,正确。秦始皇时普遍推行郡县制,不是开始实行,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取代,没有一直影响后世,C项排除。选官制度方面历朝历代也在变化,军功授爵制度被察举

9、制、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所代替,D项排除。8.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图示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康熙帝时期,为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将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故答案为A项。B项,明太祖已经废除宰相,该图不符合题干“康熙帝统治时期”史实,排除;CD项,军机处是在雍正帝时出现的,不符合题干“康熙帝统治时期”史实,因此含有“军机处”的选项都不正确,排除。9.以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符合康熙帝的是A. 述而不作,万世师表B. 善于纳谏,完善科举C. 缔造统一,创立

10、新制D. 维护主权,捍卫统一【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康熙帝在西北平定蒙古准格尔部叛乱,在西南平定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在东北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在东南派施琅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维护国家主权,捍卫祖国统一,故D正确;A是孔子,B是唐太宗,C是秦始皇,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C。10.唐太宗时期,在某一地区实行“授以生业、教之礼仪选其酋长”,“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的政策。这一地区主要在A. 吐蕃地区B. 厥地区C. 西突厥地区D. 西南夷地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时期在厥实行的册封政策,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和

11、吐蕃是和亲,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和西突厥是武力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和西南夷也是武力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1.唐太宗自评:“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唐太宗的这段话体现的统治思想是A. “存百姓”B. 知人善任C. 济世安民D. 轻徭薄赋【答案】B【解析】材料意思是国君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一代不是这样;我即位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故B正确。12.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说明当时A. 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 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

12、开明C. 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 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答案】B【解析】【详解】“抚九族以仁”说明唐太宗对于民族关系是比较开明的,B正确;唐太宗时期并没有放弃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用兵,A错误;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说法绝对,C错误;统治者并不是都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有的是以和亲措施,D错误。13. 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 宣扬托古改制B. 承袭华夏传统C. 突出个人功业D. 标榜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嬴政自称“皇帝”,突出个人功业,是为了增强皇帝制度的权威性。A项适合“戊戌变法”;B项只是表面现象;

13、D项从西汉武帝开始。【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14.“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A. 宰相有职无权B. 皇权至高无上C. 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 尚书省地位下降【答案】B【解析】根据“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省尚书令,即位后,无人敢当尚书令之职”可知,因为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这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正确;而A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C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唐太宗在未登基前

14、,曾做过尚书省尚书令,即位后,无人敢当尚书令之职”,联系所学皇帝制度的内容特点分析解答。15.康熙“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备朔方(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以下能体现上述材料观点的有组织雅克萨之战崇尚儒家文化、恢复科举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施恩于喀尔喀”、“防备朔方”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清初康熙帝时期的巩固边疆的举措。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两项与“边疆政策”无关,排除。进一步可知,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15、正确,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帝王康熙帝及其边疆政策16.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A. 成为贤明君主B. 笼络人才C. 减少决策失误D. 维护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唐太宗善于用人,他在位时重用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这些都为唐朝的繁荣大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故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统治政策17.康熙帝在孔子故乡曲阜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孔庙大成殿上,其作用不包括A. 缓和了阶级矛盾B. 缓和了汉、藏之间的民族矛盾C. 加快了满汉文化的发展步伐D. 巩固了清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B【解析】清军入关不久,当时主要矛盾是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而非汉藏之间的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清朝在中原立足后,面对汉族广泛反对满人统治,采取笼络汉族地主阶级读书人的政策,康熙在孔子故乡曲阜亲书“万世师表”,大力宣扬儒家思想,其作用包括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