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学案 .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131981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学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学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学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学案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学案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学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学案 .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新闻两篇(课时1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前预习 预习案【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的叙事角度,领会这样叙述的好处。2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3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4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5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6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3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4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知识链接】1文本背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

2、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 ,“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

3、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文体常识新闻的定义新闻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言论、调查报告,以及各种新兴的新闻体裁(如新闻评论)。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知识拓展 探究案【要点探究】1找出文中属于背景材料的内容,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将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3通读课文,理清思路。4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新闻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5找出这则新闻的导语,体会其特点与作用。【课堂小结】请尝试运用本课所

4、学的新闻知识写一篇短新闻,记录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儿。短新闻两篇(课时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前预习 预习案【学习目标】1回顾新闻的基本知识,了解作者所写消息的背景。2品味语言,找出震撼你心灵的细节,体味作者深沉的情感。3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培养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4把握作者的叙事角度,领会这样叙述的好处。【重点难点】1捕捉并分析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读懂作者的情感和思考。2通过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意义。【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该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下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章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

5、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2了解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 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7 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

6、文化遗产名录。知识拓展 探究案【要点探究】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2“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引用“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中间的一张有什么作用?4“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作者为什么要为我们展示这样美丽的画面?5“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6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

7、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课堂小结】学完本课,你对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有哪些更深入的认识,请试与同学们探讨。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珍惜与反思灾难对自然和生命的摧残是不能挽回的,对心灵和思想的伤害是永久的。在奥斯维辛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就像罗森塔尔所写的那样,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的墓碑前下跪,忏悔德意志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使世人相信德意志依

8、然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应用角度】“忘记与铭记”“善于反思”“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2精彩应用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记忆中的伤

9、痕,它只会作为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长鸣。现在的犹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犹太人正是凭着这样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成复兴民族的决心。佳作领悟在一个寒风瑟瑟的冬日,我踏上奥斯维辛的土地,去追寻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天低云暗,小镇被笼罩在灰色的肃穆与沉寂之中。我身边的人们,默默地走动,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用表情和手势交流。在这里,时空是凝固的,一切都悄然无息,人们似乎要用沉默来祭奠受难者的嘶吼。1945年1月27日,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10、。110万永远逝去的幽灵仿佛一条鞭子,时时抽打着7 650名幸存者和所有的后人。走在集中营里,看着四周电网密布,处处壁垒森严,哨所、绞刑架、毒气室、焚尸炉、死亡墙这一切的一切,寒气逼人,夹杂着阴森森的空气,让人毛骨悚然。然而,透过这些,你或许也能够发现,总有一种力量会让你深深感动。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深深感动,这种力量叫做直面人生。我们很难想象,对于20世纪人性之恶的这场大灾难,那些受害者们该怎样面对。但是,在集中营里,人们用自己的笔和心,来记载悲剧、书写信念。集中营里遗存下来的诗作、画作,甚至偷偷发行的报纸,让后人感受到了它们所承载的快乐与哀愁、希望与绝望。从中,我们嗅到了自由的气息。面对残酷,

11、人类依然可以保持尊严,可以选择心灵的自由。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深深感动,这种力量叫做承担历史。对于那噩梦般的岁月,人们没有选择避而不语。由于幸存者的记录、目击者的陈述、学者的潜心研究,我们今天能够详细地了解那段历史,认识一个真实的奥斯维辛。我们的记忆被唤醒,良心被叩问。对待惨痛的历史,正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地剥,即便会让人鼻酸流泪,但终会见到大白于天下的核心。同样令人感动的是德国的勇于反省与担当。 当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忏悔的时候,当德国政府立法规定反对纳粹主义的时候,当德国社会寻求赎罪与反思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个民族在战争罪责问题上的坦诚和良心。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

12、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时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说:“即便是有一天,死去的人们的名字可能在人类的记忆中淡漠了他们的苦难命运将永不会被遗忘。他们安息于历史的心中。”是的,历史的传承与记忆是我们的责任。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或者说,失忆等于第二次屠杀,忘记等于第二次受难。为了避免历史性的悲剧重演,我们不能忘却,也无法忘却。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我们宁愿选择受难。1学拟题本文正标题学用鲁迅文章的标题,庄重严肃深沉,副标题点出记忆奥斯维辛,内容明了。2学烘托手法开头写景来烘托气氛。作者写冬日“寒风瑟瑟”,写“天低云暗”,以此来烘托肃穆、凄凉的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压抑悲戚的心情,映衬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比喻第段运

13、用比喻,发人深思。“110万永远逝去的幽灵仿佛一条鞭子,时时抽打着7 650名幸存者和所有的后人”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7 650名幸存者和所有的后人”面对死者时内心的痛苦与令人深思的感受。4学过渡第段文字承上启下,结构严谨。“然而”一词承上,“总有一种力量会让你深深感动”一句启下。这一段由前文的恐怖过渡到下文的感动,“总有一种力量会让你深深感动”一句总领下文三段,结构非常严谨。5学佳句第段后两句运用比喻。用剥洋葱的感受和体验来形象地表达人们应该有直面惨痛历史的态度,语言生动,阐理深刻。6学排比排比列举,增强气势。第段运用三个“当的时候”,列举了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德国政府和德国社会勇

14、于反省与担当的作为,很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德意志民族在战争罪责问题上的坦诚和良心的赞赏,呼吁人们不能忘却历史,勇于从历史中汲取教训。7学结构文章主体部分三个段落都用中心句领起,三个段落构成排比段,结构工整,思路清晰。短新闻两篇(课时1 别了,“不列颠尼亚”)详细答案课前预习 预习案知识拓展 探究案【要点探究】1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 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

15、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2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从象征意义上说:“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3导语(第1段):指出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主体(第210段):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结语(第11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4从英国撤离香港的角度,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录。5课文第1段。特点:它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语,包括背景的介绍、事件的结果。作用: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其特殊的历史使命。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