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3.36宋 明 理 学 .ppt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116422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3.36宋 明 理 学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3.36宋 明 理 学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3.36宋 明 理 学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3.36宋 明 理 学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3.36宋 明 理 学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3.36宋 明 理 学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实用课件:13.36宋 明 理 学 .ppt(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6讲宋明理学 一 儒学复兴的背景1 儒学的困境 魏晋时期 和 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 唐中后期 韩愈率先提出 的主张 提出儒家的 思想 3 北宋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 掀起 运动 佛教 道教 复兴儒学 道统 儒学复兴 拓展 东汉以来儒学的异化 1 东汉后期由于统治危机的加深 社会矛盾的加剧 儒学也随之教条化 庸俗化 2 儒家思想进一步背离先秦儒学的民本和仁政 而演化为封建 礼教 成为统治者加强统治 束缚人性的工具 谶纬之学的发展也使儒学迷信化 所以这时候社会上一些狷介之士发出了 非汤武而薄周孔 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声音 二 理学的概念 将儒家的忠 孝 节 义提升到 的高度 形

2、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又称新儒学 天 理 三 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 精神结构 气学 天理 仁 四 理学的成熟 朱熹的理学体系1 内容 1 理气论 理先于气 理比气更根本 2 修养论 强调 和 即 慎思明辨 仁 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日积月累 循序渐进 格物致知 3 政治理论 道的价值内涵是 干预政治的关键是 2 朱熹的地位和影响 作为一代儒学宗师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 对维护 起了重要作用 三纲五常 正君心 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拓展 理学的世俗化 1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普及化 通俗化 宋代理学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

3、家庭 正是这种将儒学原则世俗化 生活化的努力 保证了理学所确立的原则真正深入社会 2 朱熹把 大学 中的 格物致知 正心诚意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加以具体化 通俗化 构建了上至国家的皇帝 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 他编著 小学集注 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 三纲五常 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 童蒙须知 对儿童的衣着 语言 行为 读书 写字 饮食等方面的习惯 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五 理学的发展 陆王心学1 陆九渊 南宋 1 哲学主张 核心命题是 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主张 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剥落和扫除 物欲 和 意见 2 地位 是心学的开创者 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心即理也 发明本

4、心 2 王守仁 明 1 哲学主张 心即理 提出 心外无理 理存在于心 是头脑中固有的 心是第一性的 物是第二性的 理是封建道德 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心外无物 致 认为人生而有 圣人之心 良知 即天理 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 人人皆有成圣的潜能 但容易被私欲侵蚀 所以要通过 内心反省 克服 私欲 恢复良知的本性 知行合一 知 和 行 都产生于心 一念发动处 便即是行 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2 地位 的集大成者 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良知 心学 3 作用 1 它是封建统治者用来维护封建统治 欺骗愚弄人民和镇压人民起义的精神武器 心学 鼓吹 存心去欲 的说教 就是他们 破心中贼 和 破山中贼 的理论

5、工具 2 由于 心学 十分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主观能动作用 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 的精神 就是强调独立思 考的表现 它对于冲破 坐而论道 不着实际 不求开拓进取的士风和政风 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因此 它又在客观上产生过一定程度上促进 的作用 明清时代的一些思想家 如唐甄 李贽 谭嗣同等人 都曾利用陆王心学的一些理论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 反对崇拜权威 破除教条 启发思维 宣传革新思想 思想解放 知识脉图 考向一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及其人性论 论从史出 材料一 2015 山东文综 T38改编 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 居第服玩 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 刑法二自淳祐 南宋理宗年号 年来 衣冠更易 有一

6、等晚年后生 不体旧规 裹奇巾异服 三五为群 斗美夸丽 殊令人厌见 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 卷十八 探究1 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提示 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 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 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 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 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 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 理 的高度 提出了 存天理 灭人欲 等思想 以 理 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材料二 2014 全国卷 T26改编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家主张 存天理 灭人欲 探究2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家提出 存天理

7、 灭人欲 的逻辑过程 提示 理学家提出 存天理 灭人欲 的主张 首先是在伦理学上 继承了孟子的 性善论 其次是理学家关于宇宙本原的理论 即认为 理 是本原 万物各有其理 表现在人身上 人之 理 就是人的本性 理 是完美的 故人性也是 善 的 人之所以不完美 是因为被私欲蒙蔽了 故要 存天理 灭人欲 史论点睛 一 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 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 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 因此 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 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 2 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宋代稳定政局后 农业 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 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 为

8、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儒 佛 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 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 韩愈提出儒家 道统 思想 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 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 儒家 道统 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4 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 敢于疑经改经 相互辩论 相互启发 独立思考 大胆立论 讲求义理 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二 正确认识程朱理学的 存天理 灭人欲 1 在朱熹的思想中 天理是包括人生存发展的物质精神需要的 朱熹所谓人欲 严格地说就是指一己私欲 如此说来 存天理 灭人欲 的主张 实际上就是 存公理 灭私欲 的意思

9、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 2 但是朱熹没有把 人欲 与 私欲 区分开来 在逻辑上留下漏洞 容易被人曲解 在朱熹提出这一主张之后 封建统治者加以曲解 要求人民群众灭尽一切欲望 甘心作他们的奴隶和工具 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考向二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论从史出 材料一 2015 海南单科 T5改编 北宋僧人契嵩说 儒教 大有为 而 治世 佛教 大无为 而 治心 二者皆 圣人之教也 其所出虽不同 而同归于治 探究1 僧人说二者皆 圣人之教 说明了什么 提示 思想界 三教合流 的趋势增强 材料二 2015 江苏单科 T21改编 理学家提出 理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它以儒家的礼法 伦理思想为核心 吸收佛道思想

10、中的精粹 形成了析理精微 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 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 圣人 为最高境界 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 道德精神的意义 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 不相信灵魂不灭 轮回转世之说 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 世界文明史 探究2 归纳材料中关于理学的有效信息 提示 1 宋明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礼法和伦理道德 2 理学吸收佛道思想 使儒家思想思辨化 哲学化 3 理学家关注现实生活 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4 具有理想主义 理性主义的特点 史论点睛 一 唐宋时期 三教合一 1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道教广泛传播 信徒众多 儒学发展出现

11、危机 2 概况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互相吸纳渗透 到唐宋时期 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 儒学体系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基础上不断丰富 为理学的产生奠定基础 拓展延伸 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举例 1 理学的 宇宙发生论 即 理生万物 的理论来自道家思想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2 和先秦儒学和汉代儒学不同的是 理学 思辨化 哲学化 这个 哲学思辨 指的是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是吸收佛教的思辨性 3 理学的修养论如 静坐 明心见性 等方法来自禅宗 二 理学的特点1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 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 更加

12、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 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 人性论 存理去欲 或 存心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 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 更多吸收了佛 道因素 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 把佛 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 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 提出了 存天理 灭人欲 的道德主张 三 理学的影响1 积极影响 1 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家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 使之哲理化 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2 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3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

13、力量 注重气节 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消极影响 1 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 用 三纲五常 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 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 夸大了 心 即良知的作用 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考向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论从史出 材料一程朱坚信一草一木皆有理 不仅如此 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 析心与理为二 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 如其理外在于心

14、则亲没之后 吾心即无 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 满心而发 充塞宇宙 无非此理而已 象山先生全集 探究 根据上述材料 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 理 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提示 朱熹认为 理 外在于人的内心 故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向外寻求 心学主张 心即理 故而主张向内心寻求 即 发明本心 致良知 史论点睛 全面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关系1 相通之处 1 在内容上是相通的 都承认 理 的存在 理 是世界的本原 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 在道德修养上 二者都主张 存天理 灭人欲 即通过学习 教育改变气质 克私去弊 改过迁善 以恢复 善之本性 或 善之本心 3 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 都强调 理 是人所必须追求的 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 天理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与天理为一 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维护专制统治 2 分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