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江苏专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三 回扣基础 微专题11 .pptx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0102220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PPTX 页数:11 大小:42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江苏专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三 回扣基础 微专题11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江苏专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三 回扣基础 微专题11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江苏专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三 回扣基础 微专题11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江苏专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三 回扣基础 微专题11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江苏专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三 回扣基础 微专题11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江苏专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三 回扣基础 微专题11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江苏专大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三 回扣基础 微专题11 .ppt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题三回扣基础必须突破的24个微专题 微专题11水循环与河流补给 1 水循环类型 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蒸发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等 3 水循环的意义 促进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调节各圈层之间的热量传输 塑造地表形态 促进地球表层各种化学元素的迁移 4 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和水的重力能 海陆间循环 水体更新 太阳辐射能 水汽输送 基础自查 5 河流主要补给类型 雨水补给 湖泊水补给 补给 冰川融水补给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6 一条河流往往具有多种补给形式 但其径流的变化特点取决于 的补给形式的变化特点 地下水 最主要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

2、流域气候较干 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 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 湖水浅 盐度饱和 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据此完成1 3题 考前押题 解析由材料可知 该闭合流域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 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因此湖泊水量的损失不用考虑湖水的下渗 盐湖面积多年稳定 说明湖水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大致相当 因此答案选C 1 盐湖面积多年稳定 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答案 解析 A 远大于2000毫米B 约为2000毫米C 约为210毫米D 远小于210毫米 解析实际蒸发量差异主要取决于地表可供蒸发的水量的多少 从图中可以看出 坡面区域坡度大且以基岩为主 地表水难以存留且下渗少 导致土壤含水量

3、少 因此该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 答案选A 2 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 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答案 解析 A 坡面B 洪积扇C 河谷D 湖盆 解析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 需要引水灌溉 使入湖水量减少 湖泊的面积缩小 湖盆蒸发量减少 湖水盐度已经饱和 入湖水量减少不会影响湖水盐度 同时种植植被不会导致湖水的富营养化 因此答案选B 3 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 可能会导致 A 湖盆蒸发量增多B 盐湖面积缩小C 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 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 解析 4 关于鄱阳湖多年平均输沙量和径流量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A 鄱阳湖水位最高时 输沙量最大B 输沙量和径流量季节变化都较大C 4 6月湖水输

4、沙能力减弱D 7 8月份长江干流水位高于鄱阳湖 解析据图可以看到6月份鄱阳湖径流量最大 而鄱阳湖输沙能力最强是在2 4月 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是吞吐型湖泊 年内各月吞吐泥沙和水量很不均匀 2006年后三峡水库蓄水 也影响了鄱阳湖对泥沙和水量的吞吐 右图为 湖口站多年平均输沙量和径流量分布图 读图完成4 6题 答案 解析 解析2 4月输沙量大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江干流水位低 影响输沙能力的还有湖泊的枯水期采沙活动等 5 关于鄱阳湖2 4月输沙量特点的成因推测 最可能的是A 湖口站上游来水含沙量加大B 长江干流水位低C 出库流量达一年最小D 江水倒灌鄱阳湖 输沙能力增强 答案 解析 A 蓄水期湖泊水沙输出量增大B 鄱阳湖蓄水量减小C 有利于减缓湖泊淤积 湖泊萎缩现象减轻D 不利于鄱阳湖鸟类生存 解析三峡9 11月蓄水后 长江泥沙滞留水库 减少了入湖泥沙 但是长江干流水位下降 鄱阳湖补给长江增强 湖水水位下降严重 大面积湖滩裸露 更容易导致湖泊面积萎缩 6 三峡水库9 11月蓄水后 对鄱阳湖的影响不可能的是 答案 解析 专题三回扣基础必须突破的24个微专题 微专题11水循环与河流补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