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984077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发展战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发展战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发展战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发展战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动态第15期(总第313期) 内部资料 2008年5月30日人力资源强国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人力资源强国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项目为中央级公益性科研机构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课题主持人:高书国副研究员(博士);成员有王放教授(博士)、任强副教授(博士)、王建副研究员(博士)、王蕊博士、玉丽助理研究员。本文为该课题主报告第一部分摘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新使命、新目标和新策略。教育要在承担并完成文化功能的同

2、时,不断改善和提升人的能力。人力资本理论创史人舒尔茨明确指出:“把教育视为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分析不否定他们的观点中正确的地方,我的方法不是为了说明教育没有文化目的。我的意思是除了达到文化目的以外,某种教育还可以改善人的能力。这一改善将增加国民收入。这些文化的和经济的效果都加入教育的结果之中。” 美西奥多舒尔茨:由教育形成资本(英文版),1960年版。美西奥多舒尔茨:由教育形成资本(英文版),1960年版。人力资源强国思想承担和发展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强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和教育发展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

3、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人类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人力资本经典理论学家舒尔茨所说:“人类的未来不是预先由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而是要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来决定。” 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源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42页。著名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应该是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李斯特,1981)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已经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2002年12月15日,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在“2002年国际人力资本论坛”上致词时指出,从人力资源角度讲,中国是世

4、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中国正在成为人力的超级大国。 当今世界,人才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未来世界各国的进步将更大限度取决于人的发展。我国有十三亿人口,人均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传统的发展方式很难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中国的优势就在于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开发现实生产力、培育未来生产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一个十几亿人

5、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一人力资源强国的内涵 人力资源强国(A Country with Rich Human Resource,简称CRHR)是中国的一个原生概念和创新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人力资本理论的拓展和丰富。人力资源强国是指在人力资源开发规模、开发水平和开发质量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具体而言,是指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和发展贡献方面的综合指数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 20062007全球竞争力报告一创建良好的企业环境指出:“国家的繁荣最终取决于竞争力,而竞争力则表现为一个国家借以利用

6、其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生产力。” 世界经济论坛:20062007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62007:Creating an improved Business Environment),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第80页。中国正是选择了一条人力资源、经济资源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中央的一贯思想和战略抉择。人力资源强国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全球化时代通过人类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人力资源强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和教育发展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有中国

7、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和和平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管子在重令篇中说:“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转引自:李希文、徐兴国、龚国安:简明人口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这里仿佛是古代人力资源强国的思想萌芽。早在1985年,邓同志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国家,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邓: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人民出版社,邓文选第三卷,第120页。同志为中国设计了人力资源优势与制度优势并重的发展模式。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联合提供的

8、世界竞争力报告表明,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原有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国民素质的竞争。国家的竞争优势不仅决定于物质资源、地理位置和金融资本,更多地取决于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APEC文莱年会上发表讲话中指出:“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亚太地区人力资源丰富,应当好好开发利用。要将人力资源的潜力转化为现实发展的优势,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特别是要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加快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 江泽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

9、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5月,新华社北京2001年5月15日电。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和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主张。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到人力资源强国。”胡锦涛同志第一次代表党中央明确提出人力资源强国的思想。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

10、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胡锦涛: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中国教育报2006年8月31日,第一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人力资源强国是将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实现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不可缺少的坚实基础;人力资源强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有力支撑;人力资源强国是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

11、民族振兴、人民富裕安康不可缺少的可靠保障。“十七大”报告指出: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三个转变”主要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需要有制度保障。 人力资源强国包括两层重要内涵:一是指既重视国家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又重视每一个公民自身人力资源的开发,国家整体人力资源不但在数量上,而且是质量上居于世界领先位置;二是指一个国家告别依靠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掠夺他国自然资源的方式,实现自然资源有序和可持续开发,并主要依靠对人的自我能力的开发,实现

12、强国目标。前者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的思想,后者体现了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人力资源强国理论核心是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和平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1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强国思想的核心理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有13亿人口。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促进13亿人口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为本。人力资源强国思想的核心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存在,尊重存在的人,重视人的自身资源开发和能力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也是人力资源强国思想的核心内涵。以人

13、为本的关键是要明确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上分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是要解决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战略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也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指导方针。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是人力资源强国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内涵。要坚持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与人的自身资源开发相结合,实现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和有效利用。坚持国家开发与个人开发相结合,既重视国家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更重视每个个体自身资源的开发和能力建设,重视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2以民为本是人力资

14、源强国思想的价值取向 实现全体国民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充分利用和充分价值,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15页。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要坚持以民为本,为了全体国民

15、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全体国民的人力资源。人不分男女长幼,地不分东西南北,做到人有其学、学有其所、学有其用。全体国民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充分利用,为国家复兴、个人发展和家庭幸福做出贡献。 3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促进和平发展根本途径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中国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和平发展是中国政府实现发展的战略选择,这就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人力资源是中国最大的资源,也是

16、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资源。中国不是也不可能依靠掠夺别国的自然和人力资源来实现国家的发展,不是也不可能单纯依靠开发和掘取自然资源实现国家的发展。 中国的和平发展,就是争取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加快发展自己,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就是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就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争取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本质上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与合作的发展。中国和平发展是二个全方位发展的过程。著名学者郑必坚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从消费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不仅仅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有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