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三人教版化学一轮复习学案钠和化合物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9891184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高三人教版化学一轮复习学案钠和化合物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高三人教版化学一轮复习学案钠和化合物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高三人教版化学一轮复习学案钠和化合物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高三人教版化学一轮复习学案钠和化合物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高三人教版化学一轮复习学案钠和化合物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高三人教版化学一轮复习学案钠和化合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高三人教版化学一轮复习学案钠和化合物(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格式,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复习学案考纲要求: 1.了解钠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2.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知识网络考点一 活泼的金属单质钠知识梳理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_;密度:_;熔点:_;硬度:_。2从钠原子的原子结构认识钠的化学性质还原性Na (1)与非金属单质(如O2、Cl2)的反应O2Cl2:_(2)与水反应离子方程式:_。与滴加酚酞的水反应的现象及解释(3)与盐酸反应离子方程式:_。3钠的制取及保存(1)制取:化学方程式为_。(2)保存:密封保存,通常保存在_。4钠的用途(1)制取Na2O2等化合物。 (2)钠、钾合金(液态)可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3)

2、用作电光源,制作高压钠灯。 (4)冶炼某些金属金属钠具有强的还原性,熔融状态下可以用于制取金属,如4NaTiCl44NaClTi。深度思考1钠能否保存在CCl4中?2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银白色金属钠 3金属钠着火,不能用H2O、干冰灭火的原因是_,通常用_掩埋。4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_(填序号)。金属先熔化在空气中燃烧,放出黄色火花燃烧后得白色固体燃烧时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物质 命题点1钠与盐溶液的反应(1)钠投入到NaCl溶液中,只有氢气放出。2Na2H2O=2NaOHH2。(2)钠投入到CuSO4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2Na2

3、H2OCuSO4=Cu(OH)2Na2SO4H2。(3)钠投入到铵盐(如NH4Cl)溶液中,有H2和NH3逸出。2Na2H2O=2NaOHH2,NH4ClNaOH=NaClNH3H2O。典题示例金属钠分别与下列溶液反应时,既有沉淀析出,又有气体逸出的是()ABaCl2溶液BK2SO4溶液CCuSO4溶液 DNH4NO3溶液 命题点2焰色反应(1)概念: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现象。属于元素的物理性质。(2)操作步骤:铂丝无色待测物观察火焰颜色铂丝无色。(3)常见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钠元素:_;钾元素:_。典题示例用光洁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直接观察

4、到火焰呈黄色,下列各判断正确的是()A只含有NaB一定含有Na,可能含有KC既含有Na,又含有KD可能含有Na,可能还含有K思维建模1金属钠与可溶性盐溶液反应的思维模板2金属钠与溶液反应现象分析思维模板(1)共性:因为钠与不同的溶液反应均属于剧烈的置换反应,故有共同的现象产生:浮:钠浮在液面上;熔:钠熔化成光亮的小球;游:在液面上不停地游动直至反应完;响:反应中不停地发出“嘶嘶嘶”的响声。(2)差异性:与酸及能形成弱碱的金属盐溶液反应时,由于溶液中H浓度较大,反应比与水剧烈,最后钠可能在液面上燃烧;与盐溶液反应时,还可能会生成沉淀(如生成难溶碱)、气体(NH3)等。考点二 钠的氧化物氧化钠和过

5、氧化钠知识梳理物质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颜色状态类别氧元素化合价化学键类型电子式与水反应与CO2反应与盐酸反应主要用途保存深度思考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Na2O2与Na2O中均只存在离子键()(2)Na2O2与Na2O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个数比均为21()(3)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粘稠物的原因是2Na2O22CO2=2Na2CO3O2()(2012北京理综,7C)(4)2Na2O22H2O=4NaOHO2H2O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5)Na2O2与H2O反应制备O2的离子方程式:Na2O2H2O=2Na2OHO2()(6

6、)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CO2反应产物也相同()(7)Na2O2的电子式为()命题点1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1从元素化合价角度分析Na2O2的性质2强氧化性的五个表现典题示例1在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Na、Fe2、Cl、SOBK、AlO、Cl、SOCCa2、Mg2、NO、HCO DNa、Cl、CO、SO2下列关于Na2O2的说法正确的是()ANa2O2与SO2反应生成Na2SO3和O2BNa2O2投入到酚酞溶液中,溶液变红CNa2O2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Na2O2是碱性氧化物DNa2O2与水反应,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命题点2Na2

7、O2与水、CO2反应的四个重要关系1物质的量的关系无论是CO2或H2O(g)的单一物质还是二者的混合物,与足量的Na2O2反应时,消耗CO2或H2O(g)与放出O2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21,即气体减小的体积等于生成的O2的体积。2固体质量关系2COO22CO22Na2O22CO2=2Na2CO3O2得,Na2O2CO=Na2CO3(虚拟的反应)即CO可被Na2O2完全吸收,固体增重即为CO的质量。2H2O22H2O2Na2O22H2O=4NaOHO2得,Na2O2H2=2NaOH(虚拟的反应)即H2可被Na2O2完全吸收,固体增重即为H2的质量。结论:凡分子组成符合(CO)m(H2)n的物质,m

8、 g该物质在O2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CO2和水蒸气)通过足量Na2O2后,固体增重必为m g。或者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只要C、O原子个数比为11,即可满足上述条件。中学阶段常见的符合这一关系的物质有:(1)无机物:H2、CO及H2和CO的混合气体;(2)有机物:CH3OH(甲醇)、HCHO(甲醛)、CH3COOH(乙酸)、C6H12O6(葡萄糖)等。3先后顺序关系一定量的Na2O2与一定量CO2和H2O(g)的混合物反应,解决问题时可视作Na2O2先与CO2反应,待CO2反应完成后,Na2O2再与H2O(g)发生反应(实际情况复杂得多)。4电子转移关系不论是与CO2还是与H2O

9、(g)反应,CO2与H2O(g)均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反应的实质都是Na2O2自身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每有1 mol O2生成时,转移的电子均为2 mol。典题示例1200 时,11.6 g 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3.6 g,则原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是()A0.125 molB0.25 molC0.5 mol D1 mol2取a g某物质在O2中完全燃烧,将生成物与足量Na2O2固体完全反应,反应后,固体质量恰好也增加了a g,下列物质不能满足上述结果的是()AH2 BCO CC6H12O6 DC12H22O11反思1Na2O2与CO2、H

10、2O反应的四个角度探究(1)从氧化还原角度Na2O2与H2O、CO2反应均有O2生成,在反应中Na2O2既表现氧化性也表现还原性,H2O、CO2在此反应中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2 mol的Na2O2不论与水还是与CO2反应均生成1 mol的O2,转移2 mol的电子。(2)从物质的量的角度2 mol的Na2O2不论与水还是与CO2反应均生成1 mol的O2,消耗2 mol的H2O或2 mol的CO2。若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或单一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气体体积减少的量等于原混合气体体积的,且等于生成氧气的体积。(3)从先后顺序的角度Na2O2与水蒸气、CO2混合气体反应时,Na

11、2O2应视为首先与CO2反应生成Na2CO3,CO2反应完后,剩余的Na2O2再与水蒸气反应生成NaOH。(4)从质量的角度每摩尔Na2O2与足量CO2、H2O分别完全反应时相当于吸收了28 g CO、2 g H2。2增重量等于可燃物质量的规律解析:选CNa2CO3溶液与NaHCO3溶液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A错误;等浓度的凡分子组成符合(CO)m(H2)n的物质,W g该物质在O2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CO2和水蒸气)通过足量的Na2O2后,固体增重必为W g。或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只要C、O原子个数比为11,即可满足该条件。中学阶段常见的符合这一关系的物质有:(1)无机物:H2、CO及H2和CO的混合气体;(2)有机物:CH3OH(甲醇)、HCHO(甲醛)、CH3COOH(乙酸)、HCOOCH3(甲酸甲酯)、C6H12O6(葡萄糖)等。考点三 钠重要的两种盐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知识梳理1物理性质名称碳酸钠碳酸氢钠化学式俗名颜色、状态水溶性2化学性质(1)热稳定性:Na2CO3性质稳定,受热难分解。NaHCO3性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_。(2)与酸(足量盐酸)反应:Na2CO3:_。NaHCO3:_。(3)与碱(NaOH溶液)反应:Na2CO3:_。NaHCO3:_。(4)相互转化:Na2CO3NaHCO3_NaHCO3Na2CO3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