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三技之一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889189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三技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三技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三技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三技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三技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三技之一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三技之一 Word版含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鉴赏三技之一读懂诗歌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是能否读懂诗歌的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重视古诗本身传达给我们的内容,从而解读古诗。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弄清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所以,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一、标题切入标题也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写作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

2、体裁。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演练体悟1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1)早上五盘岭答:_答案诗的中心事件。作者情感的触发点。(2)采地黄者答:_答案以写人为中心,其人可能是下层百姓,推知可能是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3)惜牡丹花答:_答案咏物诗。情态是“惜”。(4)闺意献张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答:_答案写作目的是献给张水部(可能是考官),“闺意”是比喻性说法,其真实目的是看自己的作品是否投合考官的心意。(5)梦江南答:_答案仅有词牌而无标题的词。二、细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在方法上以下两

3、点很关键:(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

4、、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演练体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该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答:_答案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3.下面句子中,情景关系不一致的一项是()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答案A解析A项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他三项是以哀景写哀情。2.章法结构

5、(近体诗):起承转合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由开始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那么作者是怎样收束

6、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这一题目了。演练体悟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_答案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李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解析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李花,继续从色

7、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3.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的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

8、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然后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二)反复品读关键语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句。如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歌主旨。王维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眼句

9、,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情感语言”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也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隐性虚词在表达情感中作用尤其重要,不可忽视。演练体悟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清纳兰性德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试分析该

10、词所表达的情感。答:_答案该词表达了昔盛今衰、朝代更迭、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哀伤。开头写“江南好”“城阙嵯峨”,仿佛美好、威严的景象呼之欲出,但一个“尚”字,一个“惟”字,一个“有”字,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三、挖掘暗示信息诗歌中往往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也很重要,有的甚至是解题的关键。1.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主旨;有时介

11、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解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演练体悟6请借助注释,理解下面这首诗的写作意图。赠花卿注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答:_答案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喻:“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以长久。2.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如: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题干中“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已经把该诗前六句所写的内容告诉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